别小看专车这条鲶鱼
蒋卫阳
蒋卫阳
打车难,已经成为不少城市引人瞩目的民生问题之一。许多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站在马路边招手,只见出租车一辆辆从眼前呼啸而过,就难有一辆空车,要是碰上啥急事,还真让人着了慌。笔者开的私家车因外观颜色有点接近杭城街头的出租车,曾多次遇上这样哭笑不得的事:经常有人沿途示意停车,显然是打的心切,把笔者的车当成出租车了……
从早期享受型、应急型的出行手段,到现在成为大众的日常需求,出租车行业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但其管理方式似乎并没有像其周围环境变化那样明显。出租车行业带有一定的公益性,政府对其实行的也是特许经营的管理方式,但它面对的仍然是由供需构成的市场,仍然要受到供求规律的制约。打车难,成为人们共同的呼声,并通过包括两会在内的各种渠道,抵达政府的议事案头,其实也是供需矛盾激化的一种表达方式。
而这种供需矛盾多年来得不到解决,甚至在城市不断扩容、公共交通相对滞后的背景下愈演愈烈,不能不说与出租车行业存在一定的封闭性相关联。如何发挥市场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就出租车行业来说,还有诸多矛盾需要在实践中探索解决。
杭州市决策层显然看到了解决这一矛盾的迫切性,将缓解“打车难”,放在今年27项全面深化改革重点任务的首位,突显其“改革,从影响经济社会发展最突出的问题改起,从老百姓最不满意的地方改起”的诚意。据报道,今年杭州要出台实施出租车行业管理体制与运营机制改革方案,着力清理规范出租车权属关系,深化行业改革,建立科学有效的运价调节机制,促进出租车行业健康有序发展。
目前,杭州出租车行业的具体改革方案还未出台,哪些方面会作出变革还不得而知,但既然是今年首要的重点任务,相信改革的力度不会小,一定会对民众有关改革出租车行业的盼望作出有力的回应。
这里,笔者想说的是,在酝酿出租车行业改革的同时,还应充分考虑发挥市场中“鲶鱼”的作用,积极引入“互联网+”思维,打破出租车行业昔日存在的相对封闭状况,在市场、企业和消费者之间取得新的平衡。
作为传统服务行业,出租车行业受到互联网影响甚至冲击,这已是即成事实。人们对去年“快的打车”、“滴滴打车”两款打车软件大战,至今仍记忆犹新。当时,打车软件在北京、杭州等城市风行一时,不仅是消费者争相使用这两款软件,而且不少出租车司机也是乐此不疲。不过,说白了,这两款打车软件瞄准的是移动网络入口,竞争虽烈,但对出租车行业本身的改变却有限,更难以改观“打车难”现象。随着打车软件补贴的减少或消失,这类打车软件的降温在所难免。
真正对出租车行业产生冲击的,应当是近年来出现的专车。这类新的打车模式的出现,意味着出租车行业的市场“鲶鱼”悄然出世,倒逼着出租车行业的改革。
我与朋友曾坐过一次这样的专车,只一次,就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那天是个双休日,经过手机软件叫车,只过5分钟,一辆外表整洁的专车便如约而至。与司机攀谈中了解到,这家专车公司规定,在双休日及平时交通高峰期出车,司机可以享受到打车费以外两到三倍的补贴。受利益驱动,这些专车司机非常愿意在交通高峰时段出车,尽管面对的是道路的拥堵和自身作息时间的改变……还有,专车司机的服务态度相当友善,因为行程结束,需要乘客在手机上对其服务进行评分,而评分的高低,又影响到相关公司对专车司机的评价。
不得不承认,这些在市场中诞生的企业,供需嗅觉就是灵敏,这也是其生存之道。它们对市场需求的“痛点”把握得非常精准,这是传统企业所难以比拟的;反过来看,市场也在这类“鲶鱼”的搅动下,发生着裂变。现在,国内许多城市街头都活跃着专车的身影,消费者用货币投出了自己满意的选票。
眼下,契合着市场需求,专车发展势头正猛,但也存在自身发展中的问题。比如相关法律监管如何跟上、安全性如何进一步得到保证、竞争的公平性如何得到弘扬,等等。各地相继发生一些私家车混入专车队伍的现象,甚至发生了法律诉讼。如山东市民陈某使用专车软件提供专车服务时,被济南市城市公共客运管理服务中心查处。无奈缴纳罚款的陈某将客管中心告上法庭,济南市市中区人民法院依法受理此案,被称为“专车第一案”。
尽管专车仍面临一些急待解决的矛盾,但它提供了传统出租车行业之外的打车解决方案,这是互联网时代的进步,也为解决缓解“打车难”带来新的希望。
如何让“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从纸上走到现实,其实并非易事。在此,建议杭州市有关方面,在制定出租车行业改革的具体方案时,还应跳出出租车行业来看问题,以求得一个各方满意的最大公约数。
可别小看了专车这条“鲶鱼”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