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医二院以可植入性水凝胶治疗心肌病
特殊胶水“补”心脏
记者 郭兴华 通讯员 鲁青 方序
本报讯 提到水凝胶,很多人对它的第一反应是隆胸、隆颊等美容手术的材料,但就是这种特殊的“胶水”,却“补”救了汤先生的生命。
52岁的汤先生做五金生意,生意越大压力也越大,出现了胸闷的毛病,渐渐严重到经常喘不过气来,还出现了胸腔积水。他跑了多家医院,检查显示他患上了扩张型心肌病。住院药物治疗后症状得到缓解,但出院后又很快反复,且情况更加严重。
在女婿的建议下,汤先生来到浙医二院。进一步的检查显示,他的心脏变大、心肌变薄,医生打比方说,已经像“充了气的皮球”,而正常人的心脏却像“握着的拳头”。按汤先生了解的情况,只有心脏移植手术一条路,这让他打起了退堂鼓:“要花二三十万元不说,心脏供源还很难找,找到了配型也不一定成功。”
就在他焦躁不安的时候,由浙医二院院长、著名心血管专家王建安教授带领团队开展的“可植入性水凝胶治疗扩张型心肌病”技术让他看到了希望。听说不用换心,还创伤小、费用低,汤先生打算试试。
据王建安介绍,可植入性水凝胶由从海藻中提取的钙藻酸盐和钠藻酸盐混合形成,手术时在心脏的心尖部打开一个小切口,在心脏变薄的心肌上选择大约14到19个点,将植入物注射进去。水凝胶植入于心室肌纤维层后,膨胀向内凸出,降低了心室的容积,最终改善了心肌收缩性,氧耗也变得更有效。“就像给充了气的皮球系上了一根腰带,把扩张的心脏空间勒小,被‘挤’出了‘水分’空间的心脏也就变得更加有力了。”
“中国人的心肌相对较薄,手术最大的隐患就是心肌被刺穿,水凝胶进入密布心肌的血管造成堵塞。”王建安说,为了克服这一难点,他带领团队反复讨论,不断摸索,最终改进了手术方式,采用了仅6毫米长的针头,应用倾斜进针的方式,尽量增加针头插入的长度,并在实时超声指导下完成,手术得以安全进行。
接受手术后不到一周,汤先生已经明显感受到了变化。记者见到他时,他正在医院的楼道里散步。“感觉不错,胸闷气急较前明显缓解,夜里也平躺入睡,心超显示心功能较前明显改善。”
下一步,王建安团队还将在微创手术的基础上继续研发,尝试不在心脏上切口,而是采用穿刺的方法注射水凝胶。手术费用方面,也将由目前的2万至3万元进一步降低。
严重的治疗扩张型心肌疾病患者,往往经过药物、支架等常规手段治疗后心力衰竭仍然反复发作,心脏移植是唯一出路。据了解,目前我国扩张型心肌疾病患病人口率达1.3%,但去年全国心脏移植的数量不到250例,我省去年心脏移植手术不到10例。王建安表示:“水凝胶‘补’救的技术又让患者多了一个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