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9版:政治纵深·法治

一字千金的许诺屡屡让人中招—

“关键词”里的陷阱

  核心提示:

  在古代,“一字千金”被用来称赞诗文精妙,价值极高,也指书法作品的珍贵。如果有人对你说,一个字真可以价值“千金”,你会信吗?如果这样的投资机会放在你面前,你会心动吗?若是这样,你可能就上当了。这些年,一种全新的诈骗形式悄然登场——“关键词”买卖诈骗。不法分子大肆宣扬网络“关键词”注册的低成本高回报,频频诱人中招。

  曾书珍(化名)是金华某小企业主。直到去年底,她才意识到自己被骗了。

  事情要从去年5月说起,她偶然收到短信,实名邀请她参加一场在杭州滨江某酒店召开的免费新经济峰会。短信中,对方称此次高峰论坛由省有关权威部门主办,是一次关于新经济、新发展智慧云商的峰会。会议内容主要针对目前各行业市场低迷的情况,如何在困境中寻找新的发展机会。

  曾书珍欣然前往,却没想到一个圈套在向她逼近……

骗局:高回报令人心动

  走进会议室,曾书珍发现会场上有30余人,现场大屏幕正播放移动互联网的视频。此时,工作人员特地提醒,不准拍照、录音和摄像。不一会儿,一位自称某专家的人上台演讲,他宣称,这场峰会在全国20余座城市同步推出。

  该“专家”说,所有的风投机构和企业,已经把移动互联网作为主要投资方向。随后,他举了很多通过移动互联网成功创业的案例,一再强调苹果市场里关键词的唯一性,一旦你在苹果市场注册了某个关键词,第二个人就无法注册,这样别人就不得不购买你的APP,从而使你的APP实现高价值。

  演讲结束,会议却没有就此结束。“专家”话锋一转,鼓励大家用低成本建立专属于自己的APP,并通过出租、转让等途径,短时间取得高盈利,着实让人心动。“专家”又表示,前10名申请注册关键字并付费成功的人,还能享受每年补贴26000元的优惠。

  一时间,会场上叫卖声此起彼伏,一位自称李经理的男子做起了现场推销员,一直围着曾书珍转,一个劲地表示优惠名额有限、提交申请要趁早。抢购般的氛围,让曾小姐最后掏了钱。

  最后,她花两万元买下一个APP关键词,并与杭州某科技公司签订了一份服务合同,期限一年。然而,购买这“一字千金”的APP关键词后,她却经历了一场噩梦般的经历:APP开发迟迟未成型,她不仅没有等来传说中的高价转让,而且连续遭遇多家网络公司的电话“轰炸”,推销各种关键词注册的配套服务。

  迟迟看不到希望,曾书珍十分气愤,要求网络公司退还钱款,不料此时公司负责人就像变了一个人,对她不理不睬。她上网搜索,发现全国各地有不少人和她一样,被卷入以“关键词”买卖为名的陷阱中。她原本决定报警,却发现自己根本没有任何有力的证据。

揭秘:设圈套恶意行骗

  像曾书珍一样陷入“关键词”投资迷局的,并不少见。在浙江,受骗者们还成立了浙江关键词维权QQ群,相互帮助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央视曾梳理了“关键词”买卖诈骗的市场链条:进行“关键词”开发的公司在市场上众多,如中搜、易搜、宜搜等。首先,由这些公司提供“关键词”产品;其次,他们在各地的经销商通过实名邀请、会议销售的方式,联系客户,将“关键词”产品售卖;交易完成后,会有众多的网络科技公司,假意要高价收购该“关键词”,实则是诱惑客户继续“开发”。他们会询问客户是否有某证书或某认证,如果没有就无法转让,但他们可以提供实名登记、注册域名、申请商标等服务,继续圈钱。

  从投资骗局到转让骗局,欺骗用户购买“关键词”后继续行骗,环环相扣,滴水不漏。其实,活跃的“关键词”转让市场,正是一些不法分子为圈钱,所营造出来的假象和骗局。

  那么,是否有人真正转让成功?答案是:没有。

  湖南某企业负责人张先生于2013年购买了两个“关键词”,其后多次接到电话,以为能转让成功,但在全国各地跑了多次却没获得一分钱转让收入,反而因为办相关证书、注册商标等,前后有近两百万元钱打了水漂。

  为何骗子能清楚知道客户办理了业务,还有哪些业务可以继续施骗?在这个骗局中,掌握客户信息是关键。金华一位市民在受骗后调查发现,他的个人资料被上网公开和共享,信息被多次转卖。

  记者在QQ群上搜索“关键词”3个字,出现了“3G关键词交流”、“关键词共享交流”等各个群。每个有几百个到一千个不等的成员,群内十分活跃。群成员不停进行一件事:客户资料交换。群共享文件里,可以找到北京、广西等地的客户资料,不仅包括姓名、住址、身份证号码,就连购买什么“关键词”、购买年限等内容也一清二楚。

应对:强监管弥补漏洞

  随着现代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物联网、3G技术、“关键词”等新词汇不断进入公众视野。但公众对“关键词”等新概念了解甚少。这给不法分子行骗提供了可乘之机。而大多数被害人以投资为目的持有“关键词”,安全和防范意识差,最终造成财产损失。

  2014年1月,工信部通过官网发布《关于关键词转让有关问题的声明》:手机关键词、3G关键词、网关键词、无线网址、信息名址等“关键词”转让属于市场行为,工信部从未对“关键词”转让设立许可或备案条件,也不会对相关转让行为收取定金。请广大用户谨防上当受骗。

  然而,各地的“关键词”诈骗案件仍频发。

  去年以来,北京市昌平区检察院办理了多起和“关键词”有关的合同诈骗案件。检察官表示,此类案件有很强的欺骗性。嫌疑人往往会先注册成立一个网络科技公司,手续证照齐全,他们披着合法公司的外衣,采取欺骗手段,诱骗“关键词”持有者买相关产品,或者进行相关维护。

  有业内人士表示,目前移动互联网行业管理不够规范,识破这些骗子和骗局,不应该成为社会非专业人士的必备本领,而是需要政府职能部门及时填补管理空白。同时,进一步推进行政执法和刑事司法衔接工作,对新发现的违法犯罪行为加强沟通,对属于虚假宣传的由行政部门依据《广告法》查处,构成刑事犯罪的及时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今年3月,全国首起“关键词”买卖诈骗案在昌平法院宣判。法院认定,武某等8人的行为构成合同诈骗罪。武某获刑10年6个月,李某获有期徒刑10年,其余6人被判4年至1年2个月不等的刑罚。2013年7月,武某和李某在昌平成立北京中科万利科技有限公司。“看到抢注域名有一批人挣了钱,我们开了一家网站用‘关键词’注册域名,想借机捞钱。”李某说。据了解,2013年9月至2014年3月,武某、李某等人,以虚构买家、维护优化或转卖域名、“关键词”等方式,骗取12位受害者共计147万余元。

  2014年底,我省公安机关已明确“关键词”买卖诈骗案件的定性与管辖。警方表示,网络“关键词”作为新一代的互联网资源,在市场中尚未形成统一规范的经营模式,也欠缺系统规范的管理途径,容易被不法分子浑水摸鱼谋取钱财。鉴于网络“关键词”买卖,不具有实际经济价值,相关公司利用误导手法引诱他人购买,虽以合同的形式出现,但不同于一般市场主体经济活动,公安机关将“关键词”买卖诈骗定性为普通诈骗。

  有关专家提醒,公众在投资自己不熟悉的领域时,要慎重考虑,理性审查,莫被天花乱坠的演讲和高回报所诱惑,万一遇上诈骗案件,应立即向公安机关报案。

  ■ 专家观点

  上海创远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陈如波律师:这些所谓网络公司或者科技公司,他们的公司资质肯定是确立的,不然不敢公开经营。但是,公司的行为有欺骗、虚假宣传和误导性陈述成分,甚至涉嫌刑事诈骗应严厉打击。


浙江日报 政治纵深·法治 00019 “关键词”里的陷阱 2015-04-09 浙江日报2015-04-0900012;浙江日报2015-04-0900013;浙江日报2015-04-0900015;浙江日报2015-04-0900017;浙江日报2015-04-0900022;浙江日报2015-04-0900023;浙江日报2015-04-0900024 2 2015年04月09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