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生在亲人之间的爱恨情仇—
不该上演的悲剧
本报记者 翁浩浩 通讯员 周德峰
核心提示: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也是社会和谐的基石。相濡以沫的亲情,本应让人相亲相爱、相惜相怜。然而现实生活中,亲人之间相互侵害,甚至痛下杀手的事件却屡屡发生。这不仅给家庭带来难以磨灭的悲怆,也给社会造成恶劣影响。
杭州市余杭区良渚街道良渚文化村,因历史悠长的良渚文化遗址群得名。而1个多月前发生在这里的一起家庭悲剧,至今仍让当地人扼腕叹息。
2月14日,离新春佳节只有短短4天。正当人们喜气洋洋地迎接新年时,一个爆炸性消息不胫而走:一名8岁男孩遇害。余杭警方紧急调查,发现李广斌嫌疑重大,且案发后去向不明。而这个李广斌不是别人,正是被害男孩的姨父。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意外,
来自亲人的黑手
2月14日晚,夜色渐浓。良渚文化村某公寓内,突然传出一阵撕心裂肺的哭喊声。陈某和妻子一回家,发现8岁的儿子躺在地上,已经没了心跳和呼吸,脖子上留有明显的勒痕。
其实,这里不是陈某的家。这间公寓的主人,是陈某儿子的阿姨和姨父李广斌。那几天,李广斌搬新家,陈某夫妻俩带着儿子从江苏老家过来帮忙,准备一起过春节。事发当天,陈某和妻子出门买菜,家里只有儿子和李广斌两人。不想等他们回来,却发现儿子突然遇害,李广斌却不知所踪。是同样遭遇了不测,还是另有隐情?在悲痛与惊慌中,他们立刻报了警。
不久,陈某从余杭警方处得知一个惊人的消息:失踪的李广斌,很可能就是杀人凶手!起初,陈某怎么也想不明白:李广斌今年32岁,黑龙江人,在杭州有份不错的工作,平时两家人关系很好。就在案发前,一切都是那么融洽。
但种种迹象表明,李广斌的嫌疑越来越大。余杭警方通过追踪发现,他已逃往良渚周边山区,很可能进入崇福山、大雄山以及五郎山一带。警方随即缩小包围圈,全面封锁上述山区,调集警队进山,并出动警犬连夜搜索。与此同时,一则悬赏通告通过余杭警方官方微博、微信发出,迅速扩散。
两天后,正当警方紧锣密鼓地追凶时,两名热心群众发现了李广斌的踪迹。
2月16日清晨,家住良渚街道的周师傅和邱师傅结伴爬山。6时40分许,途经崇福山登山步道时,走在前头的周师傅远远瞧见一名男子从山上走下来。他发现对方穿着咖啡色上衣、一双“N”标志的运动鞋,这与悬赏通告中的描述完全一致。周师傅隐隐觉得,此人可能是警方正在缉捕的命案嫌疑人。考虑到安全问题,他没有冒然行动,而是选择一处制高点,一边暗中观察,一边拨打110报警。走在后面100余米的邱师傅,也发现了这名可疑男子,立即和周师傅结伴跟踪,并随时和迅速赶来的民警电话沟通。上午7时许,警方成功抓获这名男子,他就是李广斌。
嫌犯落网了,但疑问随之而来。是什么原因,让李广斌对外甥伸出罪恶之手?
经调查,李广斌患抑郁类疾病,那段时间正接受治疗。案发当日,他趁和陈某儿子独处家中之时,将其杀害后潜逃。
痛心,挑战人伦的底线
一个过早凋零的生命,一起极为恶劣的凶案,竟是这样令人意外的结局。李广斌亲手毁掉了自己,也毁掉了两个美好的家庭。
然而,令人忧虑的是,类似的亲人相残案件并非个例。时有发生的家庭悲剧,因挑战伦理道德和法律底线,相比一般的刑事案件,更能引发社会关注,让人痛心疾首,发出情何以堪的叹息。
王霜今年34岁,和朋友合伙经营一家公司。在亲朋眼里,她为人谦和,年轻有为。可谁也想不到,她竟会一时冲动犯下大错。3月22日,沈阳市中级法院作出判决,王霜因故意杀人罪获无期徒刑。
事情发生在一年前。2014年3月8日,王霜去看望奶奶,因聊天时受到奶奶的言语刺激,盛怒之下勒死了对方。“她一直说,我们家人都该死,我很生气,就拽下枕头边的衣服腰带,从后边勒住她的脖子,勒了有1分多钟,看她不动弹了才松手。”王霜回忆,虽然事后主动认罪,但大错已铸。
如果说王霜的冲动还会唤起人们的几分悲叹,那么内蒙古人张某某的行径,则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
3月19日深夜11时20分许,深圳市龙岗区横岗街道新兴街某出租屋内,31岁的张某某因家庭纠纷,持刀杀害岳父刘某古(54岁,江西人)及妻弟刘某飞(28岁,江西人)后,又捅伤并劫持刘某飞的妻子胡某某(28岁,广东人)。面对迅速赶到的公安民警,张某某不仅不思悔改,反而和民警对峙,其间还危害胡某某生命安全并持刀袭警。警方警告无效后,依法果断开枪将其击毙,成功解救出胡某某。
“杀亲案”一再上演,也一次次撩拨公众敏感的神经,让人在爱与恨、情与仇之间纠结。
记者查阅相关报道后发现,近年来发生的“杀亲案”中,既有夫妻间交恶的,也有晚辈对长辈或长辈对晚辈施毒手的。这其中,妇女、老人及孩子,成为易受伤的群体。
更让人担忧的是,“杀亲案”的暴力和血腥程度不断升级。一些恶性暴力事件中,作案者对个别亲属的怨恨,往往激化成对多名亲属的仇恨,最终酿成悲剧。
今年2月,河北省承德市发生的一起“8口灭门案”,引起社会极大关注。案发近20个小时后,案情真相大白。据承德市公安局通报,犯罪嫌疑人武守国于2000年3月与被害人吴某某的大女儿结婚,婚后生育一儿一女,女儿武某女现年14岁,儿子吴某子现年7岁。武守国与岳父家人同住,生活中经常产生矛盾,造成家庭不睦。2月14日夜间,武守国在家中先后持械将岳父、岳母、妻子、女儿、儿子、外甥(宋某某,10岁)杀死。随后,他又到小姨子吴某某经营的床垫厂宿舍内,将吴某某杀死。行凶后,武守国回到自己家,服农药自杀身亡。
筑防,期待社会的救助
“杀亲案”为何不时会发生?
有社会学家分析认为,这是社会转型期矛盾和社会压力加剧,在家庭生活中的直接反映,具体表现为个人压力剧增,进而影响人们的情绪,容易引发各种精神类疾病。如果缺乏适当的自我调节能力,一旦家庭内部发生矛盾冲突,很容易诱发暴力犯罪。
与此同时,男尊女卑等传统观念与当下的婚姻家庭观念的冲突,也是造成亲情犯罪增多的一个重要因素。虽然近年来,有关保护妇女儿童等特殊群体合法权益的法律法规相继出台,但缺乏相应的落实机制,加上涉及个人隐私,相关部门和司法机关往往难以主动介入。而从个人因素来看,一些人素质不高、不懂法律法规,遇到家庭矛盾时,往往选择简单粗暴的方式解决。
人们常说,中国传统社会是一个熟人社会,其特点是人与人之间有着一种私人关系,人与人通过这种关系相互联系,构成一张张关系网。这其中,以血缘、家庭为纽带建立起来的亲情关系是重要基础。不时发生的“杀亲案”,屡屡冲击着伦理道德和法治社会的底线,不仅耗费大量公共资源,其恶劣影响更是无法在短时间消除。
1月27日,吉林省吉林市龙潭区新安街某居民住宅小区发生一起恶性杀人案。67岁的郑某和41岁的二儿子,以及大儿子7岁的女儿被杀死在家中,凶手不知去向。吉林警方经过调查,迅速锁定被害人郑某的弟弟郑春吉为重大犯罪嫌疑人。在此后14个昼夜,警方先后调查走访近千名与郑春吉有接触的社会关系人,调取公路交通、客运站监控视频探头,排查全市交通卡口车辆两万余辆,总行程6000余公里。其间,公安部还发布B级通缉令,在全国范围内通缉郑春吉。2月10日晚,郑春吉刚潜回吉林,就被警方抓获。经查,郑春吉曾先后因抢劫、交通肇事、诈骗罪被判处有期徒刑,刑满释放后居无定所。据其交代,事发时,他向大姐借钱遭拒,便残忍地将3名亲人杀害。
从犯罪的规律看,任何犯罪都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杀亲”现象也不例外。有关专家表示,应坚持多管齐下,首先要加强教育和宣传,提高公民的法制观念和家庭道德观念,树立正确的伦理观,提倡平等、和睦、健康、文明的家庭观和亲情观。其次要筑牢家庭暴力防线,采取社会介入、社区监控、法律援助等方式,最大程度消除家庭暴力,维护家庭和谐。同时,针对“杀亲案”中,个别嫌疑人存在精神类疾病、心理不健康等情况,政府部门应建立健全相应的医疗救助机制,如建立心理辅导机构,使存在心理问题的人群能得到及时帮助。
还有一个现象值得注意:一个人由于生活所迫,处于绝望并流露出不良苗头时,如果社会能及时发现并给予他们关心和帮助,或许不少悲剧就能避免。因此从某种角度来看,“亲人相残”的悲剧也在考问社会救助机制,希望政府相关部门和社会各界引起重视。
■ 专家观点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张远煌:家庭不和谐会直接动摇和谐社会的基础。从政府角度看,在制定公共政策时,应当充分考虑预防和减少包括亲情犯罪在内的各类犯罪问题。同时,切实建立和完善社会调解机制,加强普法力度,提高人们的法制观念。就个人而言,注意改变自己不良的行为习惯和交往习惯,如暴力、酗酒、赌博等,增进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交流,正确处理家庭矛盾和冲突,有效避免和减少亲情犯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