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4版:人文·朝文新智

浙大发现果蝇不主动觅食的奥秘

有助揭示厌食病理

  本报杭州4月7日讯

  通讯员 周炜 记者 曾福泉

  浙江大学科学家在国际上率先发现了动物体内一种调控觅食行为的分子,实验表明,若没有这种分子,果蝇即使饿了也不会去找吃的。相关成果今天在线发表于美国科学院院刊(PNAS)上。

  浙大生命科学研究院王立铭教授介绍,课题组发现的这一名为“蟑胺”的神经递质是饥饿引发的觅食行为的一个关键分子,其在结构上与人体的去甲肾上腺素极其相似。课题组发现,缺失蟑胺时,饥饿的果蝇不会发生觅食行为,即使它们的身体机能上是完整和正常的。而此时如果试图将食物放进果蝇的嘴巴,果蝇还是会张口,而且食欲比吃饱的果蝇大得多,说明它还是感到饿。

  专家表示,这项发现揭示了“觅食”与“进食”背后更加丰富的内涵。我们通常认为饥饿是通过一个单一的神经中枢检测到,并引发一系列情绪和行为。但浙大科学家的研究提示,至少对果蝇而言,当大脑感受到饥饿时,引发觅食和引发摄食可能是完全独立的两套体系。蟑胺的缺失,阻断了果蝇的觅食行为,但并没有阻断它的摄食行为,就像两个神经“泵”,一个被破坏,另一个还能正常运行。

  王立铭认为,如何感觉饥饿、如何寻找食物是保证动物生存繁衍的基本机能,其调控机理的进化路径可能是非常保守的,因此在果蝇身上获得的发现也可以帮助我们进一步理解人类的大脑,并有望帮助科学家揭示包括厌食症和贪食症在内的相关代谢疾病的致病机理。


浙江日报 人文·朝文新智 00014 有助揭示厌食病理 2015-04-08 3840098 2 2015年04月08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