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6版:人文·文体

本报、省作协联合发起“浙山 浙水 浙人”原创乡土文学大赛

清明且归 乡愁且留

  本报杭州4月6日讯

  记者 李月红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清明又至。在这个刚刚过去的小长假,全省数十万人离开城市,回到老家,上一炷香,捧一掊土,寄一份哀思。此刻,你即明了“清明”这两字,其实就是对遥远故土的一抹淡淡的乡愁。

  4月7日是清明假期后上班的第一天。本报联合浙江省作协发起“浙山 浙水 浙人”原创乡土文学大赛活动。我们祈愿,斜风细雨中,以慎终追远为主题的清明仪式,通过缅怀故人,追忆先祖,升华你对生命的感念,对自我清明的领悟。我们更希望,在这个春季里萌生的哲思情怀,能多一分体察故乡的变迁,用文字写下你心中的乡愁。

  文字需要关注与乡土有关的人生,关注被我们荒疏了的乡土题材。作为一个农业文明古国,绵延数千年的精神传统几乎就是乡土传统。乡土是老家,是童年,是母亲的张望。乡土的问题不是别人的问题,而是你,是我,是我们的问题。

  这是一道乡村和城市相互打量的文学命题。城市化进程如同巨大的磁场,数亿人像流淌的水,淌向山下,淌向远处的城市。他们或外出打工求职,或在外求学深造,一年的归途可能只是过年时的期盼,清明、中秋、元宵等节日,身在异土他乡已是常态,心中的乡愁悠悠荡荡绵绵不绝。

  就在刚刚过去的这个春节,“乡愁”成为最热门的话题。一篇《博士生回乡手记》在互联网上走红,原因就是那份纯粹的乡愁。这是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乡村基础设施在日益更新,交通日益便利,但乡村最朴素的人情关系也在发生改变,亲情关系仅仅维持在老一辈之间,“如果老一辈都不在世了,新一辈的联系也就慢慢断了”,这纯粹、真实的乡愁,也道出了当前农村发展变迁的担忧。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农村发展要留得住绿水青山,才留得住乡愁。如何在书写巨大变化的乡土时重建文化自信?当我们面对乡土的时候,如何找准它发言的切入点?这是真正的考验,是新农村建设中无法回避的精神命题。

  莫让“乡愁”变“乡痛”。这是每一位当代中国人的心愿,也是文学艺术工作者的时代使命。而据统计,我省有1500多位区县市及以下作协会员,约占全省会员七成之多。留住乡愁,发展新乡土文学,他们有着更多一份责任和担当。省作协党组书记、副主席臧军认为:后工业社会时代,新乡土文学,代表着社会精神的一种更高层面的回归。举行原创乡土文学大赛,符合时代精神,顺应历史发展,也符合文学发展的规律。当老家的山绿了,水多起来了,乡愁增加了,文化就会多起来。在这一进程中,乡土文学扮演着积极的建设性角色。

  那么,来吧!让我们用最积极的姿态描绘出浙江新农村建设的绿水青山图。我们,期待您的思考。

  一、参与方式:

  1. 投稿请发送邮件至youfenglai2014@sina.com。标题请备注“‘浙山 浙水 浙人’征文活动”。

  2. 添加微信公众号“浙江日报有风来”,作为唯一的投票平台,所有投稿将在这里进行首轮公开投票。

  3. 评分结果实行百分制,其中网络投票占70%,专家投票占30%。

  4. 6月上旬,组织专家评委进行评选并公布结果。

  二、投稿须知:

  1. 活动时间:即日起至5月底。

  2. 主题为“美丽乡村”,反映浙江乡土风物。

  3. 体裁以散文、诗歌、微型小说为主,单篇字数不超过2500字,诗歌每首不超过50行。

  4. 作品需原创,未在任何报刊或专业网络公开发表。

  三、奖励办法:

  1. 活动设11个奖:一等奖1件(奖金3000元),二等奖2件(奖金2000元),三等奖3件(奖金1000元),优秀奖5件(奖金500元)。由浙江日报、省作协颁发获奖证书。

  2. 浙江日报钱塘江副刊开辟专栏,综合投票结果和作品文学性,挑选优秀作品进行同步刊登。


浙江日报 人文·文体 00016 清明且归 乡愁且留 2015-04-07 3838389 2 2015年04月07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