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20版:美丽乡村·老家

追忆南浔:那幽深的文化森林

  南浔 山贤

  走过了太多的古镇,最令我情有独钟的,是南浔古镇那斑驳的石桥、古旧的陋屋、淡淡的乡愁和恬静的味道,伫立其间,仿佛能听到故乡的声音,弥漫着童年的故事。

  这里是水乡,汤汤运河,逝者如斯,不舍昼夜;这里是“辑里湖丝”的发祥之所,韵动中外,誉满全球;这里是民族工业的萌芽之地,“四象八牛”名震天下!这里,名门望族、传业世家枝繁叶茂;这里,英武之才、奇人名士灿若星汉。

  “九里三阁老,十里两尚书。”从宋代朱楠的《厚德遗言》始,历元、明、清诸朝,数点南浔文人的著述,一支绵延不绝的文化大军从历史的深处逶迤而来,那数以万卷的作品琳琅满目,俨然已汇成思想和文化的洪流。

  历史进展到晚清民初,近代史上的南浔同样拨动着江南的变奏。在江南一隅,坐拥庞大财富的张静江、庞元济等人率先将这个生养他们的小镇营建成一条划时代的走廊——一头是书楼,一头是枪火;一头是晚唐诗,一头是巴洛克;一头雕花,一头藏针;一头通向传统,一头通向革命。

  书与剑,这个始于项羽的古老命题,在南浔得到了一种近代化的表述。搜罗海内孤本也好,襄赞易代鼎革也好,标记那个时代的注脚,开始从庙堂之高的士人,转移到江湖之远的商人手中。浔商重新定义庙堂与江湖,就像他们抽丝成金那样巧妙。

  江南小镇不在少数,南浔却与众不同。孙中山一度想促成这个小镇立市。一个市同样难以容纳下南浔的规模,或许他想要标记的,是一种近代口吻的江南,款款宏大、霸气任性,而又低调内敛、韵味悠长。

  弹丸之地,是什么养育了如此幽深的文化森林?

  江南大宅门,庭院深深处。南浔到处都是故事,到处都是传说。小莲庄里,老树青葱,紫藤曼舞,荷花满池,牌坊肃穆,仿佛讲述着一个个丝路蚕花的美丽往事;嘉业藏书楼上,诸子百家,高深莫测,经史子集,浩如烟海,用不屈的姿态告诉人们什么是中华文化、什么叫博大精深;梦里水乡百间楼,不知是楼在水中,还是水在楼中,那鳞次栉比的另一本“线装书”里,记载着无数古老的智慧。

  鼎盛时期的南浔金银如山,书声如涛。书香溢城的南浔出了许多藏书家,也建了不少藏书楼。刘桐的“眠琴山馆”、蒋汝藻的“密韵楼”、张均衡的“六宜阁”等都曾名噪一时。只可惜它们已被岁月的风雨摧残殆尽,只留下一些意味深长的历史疑问,但书香却绵延不绝!

  厚重的历史,积淀为南浔深厚的文化底蕴;激越的当代,汇聚成南浔发展的不竭动力。


浙江日报 美丽乡村·老家 00020 追忆南浔:那幽深的文化森林 2015-04-07 3750653 2 2015年04月07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