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5版:人文·社会万象

一个甲子的守护

——海岛老人王小坤义务看管烈士陵园

  记者 林上军 丁谨之

  通讯员 邢学火

  临近清明节,舟山市普陀区桃花岛上的桃花、油菜花正灼灼盛放,一批批祭扫烈士的人们陆续从全国各地赶来。桃花革命烈士陵园看管员、今年86岁的王小坤早在前些天就准备接待烈士亲属,置灵幡、焙新土、买祭品……每年清明节,为那些长眠于此的烈士们点一炷香,是老人60多年来一直铭记于心的要事。

  王小坤,一个普通的农家老人。从目睹烈士们在炮火纷飞的战场壮烈殉国,到默默与桃花客浦小山头前的烈士墓相伴60多年,当年那个意气风发的青春少年,如今已成为满头华发的耄耋老人。

  每天早上,王小坤都会来到陵园,打扫卫生、清理杂草、巡看墓碑。这里共埋葬着200余位烈士,其中许多人连姓名也不曾留下。“与那些牺牲的烈士比,我守墓不算什么。”迎着海风,老人轻声呢喃。

  如今的王小坤已需要拐杖助行,听力也明显衰退。但往昔峥嵘岁月的风霜,在他心中却从未褪色。桃花岛解放前,王小坤还不到20岁。“那时,这里有一家解放军战时卫生所,我参与看护伤员。”王小坤告诉记者,他与部队卫生员一起将伤员逐个背下火线,还跟着一起缠绷带、处理伤口。“很多人伤太重,救不回来了,我们就把他们埋在附近。”

  随着战事推进,卫生所边上的坟堆也越来越多。在王小坤的记忆中,烈士的鲜血曾染红桃花岛附近的海面。壮烈牺牲的英雄们长眠在青山碧海间,再也无法平安归去。

  解放桃花岛的战斗中,时任21军181团3营营长的李家祥率部作战。激战间,敌军一颗炮弹朝我方阵地飞来,不幸击中正在壕沟中指挥战斗的李家祥。“听到‘轰’的一声,不一会儿,几名战士抬着他的遗体匆匆下山。那时战争还未结束,为不被敌人发现,战士们暂时先把他埋葬在附近一条干涸的溪坑内。舟山群岛解放后,大家才将他的遗骸重新迁葬,移入客浦小山头烈士墓地。”忆起往事,王小坤双唇微颤、神情肃穆。

  解放军战士英勇作战的精神,深深地打动了年轻的王小坤。当战争的硝烟散尽,他却没有离开。把家从客浦墩子迁到陵园附近后,他默默地开始了义务守护烈士墓地的工作。1987年,当地政府出资整修这座占地约20亩的陵园,修筑了围墙,竖起了光洁的大理石墓碑,不久又将这里列为普陀区文保单位。2013年9月,桃花革命烈士陵园被列入舟山市革命遗址名录。

  潮涨潮落,当年王小坤在陵园中亲手植下的松柏、樟树,如今已亭亭如盖。步入陵园,只见坟冢上绿草萋萋,园内环境整洁,墓碑彩漆鲜亮,这些都归功于王小坤60多年如一日的尽心看管。

  1988年秋季,舟山发生历史罕见的百日大旱。当时,王小坤种植在陵园四周的树苗尚小,眼看小树苗面临枯黄,王小坤彻夜难眠。他和妻子一起,半夜起床后,行走几公里,排队到半夜,在一条溪坑上游的泉眼里舀水,用于浇灌陵园中几近枯死的树木。那段时间,自己家中水缸底朝天,他却一直往陵园方向挑水;4年前,陵园的大理石墓碑风化开裂,王小坤在整修时,不慎脚背被石料砸伤,不得不卧床休息半月余,他对此毫无怨言;2013年下半年,附近民房的租客时常在陵园大门口堆放废品,王小坤和儿子主动联系当地政府工作人员,一起劝说租户迁居,保护了陵园的洁净环境。“烈士们为国捐躯的情景一直历历在目。把他们的墓看好,是我应该做的。”每当有人问起王小坤,是什么力量支撑他一直坚守陵园,他总这样回答。

  每逢清明,前来陵园祭扫的人流络绎不绝。学生、机关干部、当地民众自发来到这里,缅怀革命先烈的不朽功绩。来此祭奠亲人的烈士家属,总会紧握着王小坤的手,不停地说着“谢谢”,还曾有人邀请他前去北京休养,均被他婉言谢绝。

  如今,年迈的王小坤已将看护陵园的重任交给了儿子。但他不时会来陵园走走看看,崔克恒、史洪、孙锡香……这些烈士的姓名,他依旧能脱口而出。

  “英烈洒碧血桃花红遍,后人祭遗志海山增辉”,这副对联书写在陵园大门两侧。走出烈士陵园与王小坤父子告别时,一股习习海风拂过陵园,也吹动王小坤鬓边的白发。


浙江日报 人文·社会万象 00015 一个甲子的守护 2015-04-02 3834404 2 2015年04月02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