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商大教师职称评审不唯学历论文
教得好,一样当教授
记者 王婷 通讯员 王汝菲
本报讯 从教28年的浙江工商大学财务与会计学院吴晖老师,是深受学生爱戴的“晖哥”,青年教师心中的好导师,他的课堂常常爆满,他指导的学生获奖无数。然而,他当了15年副教授,因科研不太突出,一直无法转“正”。
不过,现在转机来了。日前,他顺利通过了浙商大高级任职资格评审,被评为“教学为主型教授”。这要得益于我省实行的高校教师职称分类评审改革,我省还全面下放了高校教师职称评审权。职称评审权下放后,高校自主组建相关评聘机构,有效破除了论资排辈,不唯学历、资历、论文,甚至可以把优秀的讲师直接聘为教授,鼓励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从去年开始,我省高校各级各类专业技术职务开始尝试实行自定标准、自主评聘、自主发证。浙商大完善了“教学为主型教授”评聘制度,鼓励教学业绩突出、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得到师生公认的教师,申报教学为主型教授、副教授职称。
教学为主型教授的评聘依据主要参照教学质量、教材编写、教学成果、教改教研论文等与教学工作紧密相关的指标,对教师的评价不再唯论文——也就是说,潜心教学也同样可以评上教授了。
这个学期,与吴晖一起被评为教学为主型教授的还有吴玲和钱晓霞两位老师,他们的教学成绩可谓各有千秋。担任副教授期间,吴玲老师年均上课约600课时,连续9年教学业绩考核为A;钱晓霞老师出版过英语课堂教学研究专著,曾主编或参与编著教学辅导书4部。
“过去在评定职称过程中,有一部分教师承担了较多的教学任务,没有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兼顾好科研工作,由于没有突出分类评聘,按照同一标准,难以脱颖而出。”浙商大人事处处长刘仁平说,为鼓励教师专心钻研教学工作,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学校加大支持力度,本次评出的16位教授中,教学为主型教授就有3位。
改革之后,职称评审标准不唯论文,虽然对教学为主型教师科研论文要求均大幅降低,但还并不是“零门槛”。浙商大人事处副处长郑晓东解释说:“我们强调通过科研促进教学,引导教师侧重思考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和教材建设、主动进行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如何教得好也需要研究,这次吴晖老师送审的5篇论文代表作中,有3篇是关于教学研究的。
这一回,3位教师通过教学为主型教授评审,熟悉他们的师生纷纷认为这是实至名归。“把课讲好是一门艺术,它需要不断地琢磨、提升。一个深受学生欢迎的老师,付出的一定很多。”浙商大信息学院青年教师项益鸣认为,这让潜心教书的老师在教学路上有目标、有希望,“让我们全力做好教学工作的决心更大了。”
“完善教师职称晋升分类评聘体系,鼓励教学业绩突出的教师晋升教学为主型教授,对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教学中心地位具有重要导向意义。”浙商大校长张仁寿认为,这有助于保障优秀教师把主要精力放到教学一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