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9版:经济

农村电商:解增产不增收之困

——信息经济德清观察之一

  涂子沛

  最近,我到德清县调研农村电商。德清县盛产早园笋,在走访武康镇笋农老丁的过程中,我发现其经历非常启人思考。

  老丁告诉我,早园笋的季节性很强,现在正是高产的季节,天气一暖、再一下雨,雨后春笋就会大量冒头,多的时候,他一个人一天要挖3000多支笋,约700公斤。

  听着他的介绍,环顾竹园四周,我仿佛看到老丁拿着橛子、低着头,在泥土上面弯了3000多次腰,感叹一竹一笋,来之不易。

  3000多支笋要装几十个萝筐,但老丁却告诉我,笋从村里运到镇上,常常卖不出好价钱。一般情况下,鲜笋能卖到一斤7到8元,但大量出产的时候,商贩只愿出一斤3元,甚至一斤0.5元老丁也卖过。

  其中的原因,老丁也明白。雨淋了他家的园子,也淋了县东头老马家的园子。一夜之间、一县之内,笋大量增多,价钱自然就要大幅下降。

  听到这里,一下子冒进我脑海的,是上世纪30年代叶圣陶创作的短篇小说《多收了三五斗》。这种“增产不增收”的现象,经济学家也有解释,一个地区某项产品丰收了,当地市场就可能供大于求,价钱就要下降,这是客观规律。然而,这其中也有人为的因素:农民因为分散、封闭、文化水平低,缺乏有效的市场信息,很容易被贸易商联合压价,所以越是丰收,收入可能越低,悲剧因此放大。

  这种悖论式的悲剧并不是中国农村特有的现象,而是全世界农民的难题。为了有效解决这个问题,很多国家都做过长期的努力。解决得好的,因为推进了交易的公平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就高,农业资源的配置因此更合理,农村也就更发达。美国就是很好的一个例子。1860年代,为了弥补农村市场中出现的信息不对称,美国成立了农业部,随后在全国的农村雇用了几万名监测员,形成了一个农情监测网络,每月定期发布各种农产品的交易情况和价格波动,同时通过免费邮寄、张贴海报的方式把信息送到各大农场。农业部希望用这些措施帮助农民及时了解信息,避免吃亏上当。时至今日,美国已经形成了一套庞大、规范的农业信息发布体系,成为世界第一农业强国:美国的农民仅占全国人口的2%,但2%的农民不仅养活了3 亿多美国人,其农产品出口还位居全球第一。追根溯源,这个体系可谓居功至伟。

  但老丁很快把我拉回了中国场景,话锋开始转到电商,而且令我大为意外。他略带兴奋地告诉我,笋越多越贱卖的情况从去年开始已经略有好转,其中的原因,是德清县政府从2013年底起在淘宝上开设了德清中国特色馆,该馆定期收购他的生鲜早园笋,其价格从不波动,一直稳定在每斤8元。

  淘宝的电商平台为什么能一直以稳定的价格收购德清早园笋呢?

  其中的道理,说来也不复杂。这是因为,淘宝中国特色馆面对的,是一个更大的市场,它超出了德清县、湖州市,甚至浙江省。德清下雨,浙江的东北不一定下雨、中国的东北也未必下雨,而那里的人们照样买笋。换句话说,一个更大的市场,可以不受一县一城天气的影响,其供和需的关系更加稳定,因此淘宝德清馆可以用一个稳定的价格来收购当地农民的早园笋。

  增产不增收的悖论,是古今中外一直困扰农民和政府的大敌。美国用了很长的时间、很大的精力,较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但今天的中国,已无必要复制其政策和措施。这是因为,人类的地平线上出现了新的解决方案——农村电商平台,它更有效、更方便、更经济。过去的农民,面对的是一个村、一个镇的市场,这个市场很小、很局限,现在的电商平台可以帮助农民直接面对全国、甚至全世界的大市场,而且跨越了诸多的中间渠道。德清县的淘宝中国馆开馆才一年多,其运营能力和影响力正在快速提高,虽然还暂时不能完全解决老丁老马们的问题,但有理由相信,信息经济的洪流将最终化解“增产不增收”之困,随着农村电商的推广和普及,农民的境遇必将大幅改观,这非常值得期待。

  (作者为《大数据》、《数据之巅》的作者,阿里巴巴副总裁)


浙江日报 经济 00009 农村电商:解增产不增收之困 2015-04-01 3832491 2 2015年04月01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