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5版:人文·社会万象

衢州医疗团队救助侵华日军细菌战受害者

爱心抚慰战争创伤

  记者 黄宏

  通讯员 姚宏东 蓝晨

  中午时分,大山深处的一间泥房前,87岁的魏洪福老人笑着迎接衢州柯城区人民医院医生余志斌,他们已经是老熟人了。

  因为日军细菌战,14岁那年,魏洪福踏进了沾染炭疽杆菌的水塘后,脚就溃烂不止。从2009年起,主要由柯城区人民医院医生组织的“细菌战受害者”爱心救助团队,已经坚持为39名日军细菌战受害者服务了6年。

  寻找患者

  该团队负责人万少华说,建立这个团队,源于医院的一次介绍。“当时我就想,能不能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为他们减轻一些痛苦。”

  这是一段让人难忘的历史:1940年至1945年,侵华日军731部队在衢州发动了惨绝人寰的细菌战,鼠疫菌、炭疽病毒造成30多万人感染,超过5万人死亡。生还者也染上了一种被称为“烂脚病”的后遗症。

  6年前,不少医生提议成立一支专门为细菌战引发的“烂脚病”患者服务的团队,很快就有10多名医护人员加入,万少华被推选为团队负责人。开始时,他们心里没底,因为对炭疽杆菌,只是在教科书中看到过介绍。没有详细的记录和档案,万少华和队员们只能用下班时间,一个乡、一个村地走访,寻找有类似症状的病人,最后总共找到了39位受害者。

  万少华第一次见到“烂脚病”患者时,被深深地震撼了。魏洪福老人的脚已经整个腐烂了,苍蝇、蚊子围着脚乱转,发出阵阵恶臭。

  不少受害者常年躲在深山老林,不敢与外人接触。

  救助团队成员只有一个想法:既然选择帮助,就不能放弃。“我们为这些病患进行了创面清理、包扎,并教他们家人如何护理病人。”万少华说,在他们看来,这些受害者的伤口,是历史的伤口,虽然难以痊愈,至少需要人来抚慰。

  精心治疗

  为受害者治疗,都在默默进行着。

  一次,郑新华医生为一名受害者清洗双腿、消毒、上药、包扎。治疗完成后,身上弥漫着臭味,路人掩鼻绕道。到家后,不知情的妻子问他:“你做什么了?这么臭!”郑新华没作声,默默洗澡,换衣服。

  郑新华一直坚持上门治疗,直到2012年那位老人离世。

  因为许多受害者住在大山深处,救助团队成员几乎都是自己开车上门服务。

  目前,要彻底治好“烂脚病”,仍然是个难题。但他们一直在努力:申请科研课题,总结临床治疗经验,为“烂脚病”患者提供更科学的治疗方案;坚持定期为每一位烂脚病患者换药、发药、了解病情。截至目前,他们共上门换药2000多人次,发放药品、电话随访2000余人次。

  因为救助团队的精心护理,患者的创面得到了好转,他们心中的创伤也正在愈合,唤起了对生活的信心,开始试着走出家门,与他人接触。

  过去,魏洪福因为发臭的烂脚,从来不敢到邻居家串门。现在,症状得到控制,他终于愿意走出家门。

  期盼关爱

  爱心救助团队的坚持,一晃就是6年。

  现在,他们的故事已经被当地编成了连环画,发放上万册,并已进入学校、社区。与此同时,他们所治疗的不少“烂脚病”老人,口述了这些年的痛苦经历,并已整理成文字记录下来。

  “39名‘烂脚病’老人,现在只剩下22人了。”万少华说,最年轻的老人,也已80多岁了。

  让救助团队感到伤心的是:有些受害者直至生命尽头,伤情还在不断反复。“因为烂脚的原因,几乎所有的老人一辈子都生活在贫困中,忍受身体和精神的双重折磨。”万少华感慨说,光靠他们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这些无辜受害者的医疗救助需要社会各界的关心和支持。

  “虽然烂脚病很难治愈,但能为他们减轻病痛,给他们带来一些心理上的安慰,感受到社会的关心和支持,这是我们期待和努力的。”万少华说,虽然抗日战争已经过去70年,但这场特殊的“抗战”还没有结束,还在继续敲打着人们的心灵。


浙江日报 人文·社会万象 00015 爱心抚慰战争创伤 2015-03-31 3827529 2 2015年03月31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