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5版:人文·社会万象

传统观念导致生态葬步履蹒跚

让思念在绿色中延续

  记者 张丽 通讯员 于庆海

  这几天,孙金莲这名老实巴交的农妇,遭受了有生以来最大的非议。

  孙金莲是安吉县安城镇马家村村民。82岁的老父亲日前去世,她为父亲选择了竹林安葬,也就是将父亲的骨灰盒埋进竹林,几个月后,骨灰和可降解的骨灰盒将一起融入泥土。

  这是该镇第一例生态葬。所谓生态葬,是指人的遗体火化后,通过草坪葬、水葬、树葬等不占地或少占地的方式处理骨灰,这是近些年政府大力倡导的节地、环保葬法。按照安吉县有关规定,孙金莲可获得1万元的奖励。

  第一个吃螃蟹的孙金莲,却在当地引发了一场舆论风暴。“太不孝了,连个墓穴都不肯给老人买!”“为了钱,这种大逆不道的事情都做出来了!”……不少村里人对她指指点点,看到有记者去她家采访,更是“义愤填膺”,觉得她是为出风头。最让孙金莲寒心的是,自家的兄弟姐妹也不理解,甚至恶语相向。

  清明节临近,生态葬话题再次引起关注。

  质疑中抉择

  3月28日上午,在安吉县古城村一片10余亩大的竹林里,记者见到了孙金莲。“土葬、竹林葬都只是一种形式,我觉得,生前赡养比死后厚葬更重要。”看着父亲的骨灰被安放进竹林一块约10厘米见方的墓穴内,她双眼噙泪,语气却很坚定。

  孙金莲告诉记者,她和父亲的感情非常好,父亲平时住她家,全由她赡养,她经常把好东西省下来给父亲吃。5年前,父亲生病,身体每况愈下,她便和父亲商量,如果将来他“走”了,身后事怎么料理。没想到,有几十年党龄的父亲和她的想法不谋而合,选择“不要土葬,要生态葬”。而让她感到困惑的是,有些村民平时不好好照顾老人,老人去世后却愿意花四五万元办丧事。

  同样困惑的还有安吉县民政局副局长傅雪忠。自2013年起,安吉县鼓励生态葬法,对骨灰放入生态型公墓的每例奖励800元,对实施树葬的每例奖励5000元,对实施骨灰散撒等不保留骨灰的安葬方式则奖励1万元。但两年多来,全县选择生态葬的只有27例,而安吉每年去世人数约为3000人。

  生态葬在我省各地推行“步履蹒跚”。2011年至2014年,义乌市共实施生态葬45例。而宁波市近3年来选择海葬的只有88人。

  破局中前行

  “生态葬的有些做法,我们一下子接受不了。”3月28日上午,安吉县递铺镇古城村村民梅德峰,听说村子的竹林进行生态葬,特地跑来看新鲜。

  目睹安葬仪式全过程后,年近40岁的梅德峰认为,虽然很环保,但17位逝者的名字被写到同一块石碑上,有些难以接受,“扫墓是来祭扫自家亲人的,这么多人名字写在一起感觉很奇怪。”而当她听说逝者所葬的地方没有任何标识,以后骨灰化土,上面继续安葬其他逝者,更是使劲摇了摇头,连说“这怎么可以”。

  而在浙江安贤园相关负责人李钢看来,在推广生态葬的细节处理上,陵园也有顾虑。

  5年前,安贤园推出树葬,每棵树都设立墓碑,根据树种的不同,价格分为480元和680元两种。事实上,陵园每年对树葬投入的人工费,树木施肥、除虫等物料费,绿化养护费等成本不菲,甚至比传统葬法费用还高。更让李钢头痛的是,以前曾发生逝者家属发现树木枝桠枯萎、造型不对,要求陵园及时处理,甚至发生争执的情况。

  同时,一些操作上的问题也制约着生态葬的实施。一位曾尝试把父亲进行生态葬的杭州市民告诉记者:“海葬需要到指定海域,事先要到当地殡仪馆办手续,再根据天气情况出海抛撒,流程较麻烦。”记者发现,认为生态葬操作流程较为繁琐,而放弃选择的人不在少数。此外,祭扫平台难落实,也是生态葬推行中遇到的一大难题。

  ■ 专家观点

  浙江省社会科学院公共政策研究所所长杨建华:要改变老百姓的传统观念,就必须讲明生态葬对环境保护、土地节约等的重要意义;对老百姓有哪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好处。同时,政府部门必须出台更具针对性和操作性的扶持政策。如满足人们祭扫的需求,设置祭扫平台;将手续简易化、平民化等。还应该给予推行生态葬的市场主体一些政策优惠,提高他们的积极性,通过市场来转变传统观念,树立新的殡葬环保理念。


浙江日报 人文·社会万象 00015 让思念在绿色中延续 2015-03-30 3830575 2 2015年03月30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