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国际视野下的中国传统艺术终身教育
中外艺术家对话抱华楼
记者 刘慧
本报讯 宅旁、篱下、林中、山头、土坡、塘边,只要有空隙的地方,都是花香岚气,间以白雾,花儿开得淋漓尽致,气势非凡——坐落于富阳受降镇的抱华楼,被著名画家何水法用水墨的灵气,深深地“种”在了庙山之间。
日前“2015抱华楼何水法美术馆写生创作班开学典礼”就在这山水之间上了第一课:哈佛大学退休学习学院副院长丽奥妮·戈登和学院技术委员会主席贝琪·迪瓦恩,与何水法就“国际视野下的中国传统艺术的终身教育”在论坛上各抒己见,让来自江、浙、沪、鲁、粤、冀等地的20位同学大开眼界。
对于传统书画的终身学习和教育,何水法并不陌生。他青年时代就拜入著名画家陆抑非门下,跟随恩师30余年,直至恩师谢世。近年来,他也先后在杭州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报以及自己的抱华楼,开设了花鸟画高级研修班,深知此类书画教育机构存在的必要性。作为抱华楼美术馆其中之一的“何水法国画研究院”就是融陈列展示、学术研究、艺术创作和教育培训于一体的公益性艺术研究院,其目标是朝着国内艺术研究与国际艺术交流两大方向发展:将国画研究院打造成为当代两宋花鸟画研究中心;同时以抱华楼为平台构建立足杭州、辐射世界的国际艺术交流中心。
“艺术无国界,对中国画的向往,无论中外都是大众共同的追求。”面对来自全国各地学习中国画的同学们,丽奥妮和贝琪将论坛的主题,首先落在了何水法国画研究院上。她们指着窗外那些长长的巷子、高高的院墙和移步易景的空间说,这种熟悉的感觉其实来自于中国人对待世界的思考方式。
一条红围巾, 一袭黑西装,讲台上满面春风的何水法,面对哈佛艺术家深情道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整体,底蕴深厚,包罗万象,推行传统文化教育需要找到良好的突破口,方能事半功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哲学内涵渗透于每一种文化形式之中,而传统的书画艺术是其中最直观的体现者。书道与画道对于虚实、阴阳的强调对应儒家中庸之道,中庸之道所强调的持中、稳健、理性、包容、调和,对于发展变动中的当下而言,无疑有着积极作用。同时,书画作为传统文化的一个分支,又与其他文化形式比如文学、历史、音律等交融贯通,因而推行传统书画艺术教育,也能调动民众对于其他传统文化形式的探索兴趣。
丽奥妮笑着对何水法说,其实哈佛大学退休学习学院的艺术课程,早在上世纪70年代第一批开设的13门课程里,就早已占据一席之地。这与何水法正在身体力行推行中国传统艺术的终身教育不谋而合。她对何水法与弟子之间的那种中国传统师徒授受、口传心悟、一日为师终生为父的教学方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何水法告诉她,中国艺术讲究“画外之功”,无论书法绘画还是诗歌音乐,都不仅仅限于此种形式本身,都是综合素养的体现。而这种丰厚的综合素养,来自于一生的积累沉淀。此外“悟道”是中国艺术学习的关键所在,不同年龄段、不同知识背景下悟到的东西层次不同,老师的存在,可以潜移默化影响学生,因而中国的师徒关系一旦结成,往往都延续终生。
学无止境。对中国画极感兴趣的她们,此行还与同学们一起跟何水法现场习中国画。“你们看,有些地方需要留白,有些地方则需要密集,疏可走马、密不透风。中国画因四时之景不同,而其乐无穷。”这时丽奥妮和贝琪忽然明白,“难怪走进抱华楼,我们都仿佛在不同的地方,这些转折、回廊就像中国绘画隔断了空间,又滋生了新的空间,在其中移步、回望,每走一步都是不同的景致——中国传统文化又这么现代。”
贝琪对同学打比方道:我不是第一次来抱华楼,然而每次来,都感觉似乎不是同一个地方。何先生把他画作里写意的豪放、工笔的细腻全部用在了抱华楼,这里具有了国际视野。难忘去年10月,贝琪曾与丈夫——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弗兰克·维尔切克拜访抱华楼,参与了丈夫与何水法之间的一场关于艺术与科学的对话,并在抱华楼成立了“何水法·弗兰克与贝琪·维尔切克夫妇中美艺术与科学文化交流中心”。此次,贝琪与何水法代表文化交流中心,向丽奥妮颁发了“特别顾问”聘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