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特派记者直击民营企业家圆桌会议——
浙商发现新机遇
本报博鳌3月27日电
记者 肖艳艳
“新常态”、“一带一路”、“互联网+”……和博鳌的天气一样,民营企业家圆桌会议的经济话题,一个又一个都饱含着热度。发言话筒在圆桌前来回传递,2个小时的讨论,企业家们仍意犹未尽。
27日上午,国务院参事室特邀研究员、全国工商联原副主席保育钧,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刘世锦,中国国际贸易中心董事长、原商务部副部长廖晓淇,中国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原副主任、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常务副理事长张晓强,与几十位民营企业家围坐在圆桌前,共议新常态下民营企业的出路。
新常态下机遇多
讨论一开始,德勤中国华北区主管合伙人施能自(Norman Sze)便给出了一组令人振奋的数字:“改革开放之前,民营经济只占我国GDP的1%,到2014年已经超过60%;中国企业海外的并购增速,民营企业占了70%……去年,民营企业还开始进入银行、电信、医疗,这是以前不敢想的事情。”
施能自抛出第一个问题,新常态下中国民营企业有哪些机遇和挑战?
“我们认为2015年总的情况会更好。对民营企业来说,在思想观念上要有个大的转变,一定要靠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取胜。”第一个发言者保育钧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当前民营企业发展思路方面存在的局限。
对此,浙江平湖国际箱包城董事长施纪鸿也有同样的看法:“走出去,说到底就是要认真地把产品和品牌做好。很多国际大牌都产自中国,可是我们有很多民营企业家不够自信,不能集中精力做自己的品牌。”
“一带一路”绘蓝图
“‘一带一路’为我们企业的发展方向指出了一条清晰的路线图。” 施纪鸿以箱包行业为例,“现在国外都看好中国市场,我们需要考虑怎么把消费品全球交易平台从米兰、巴黎、纽约移到中国来。以中国市场作为交换条件,帮助一些欧美品牌解决生存困境,中国对应的制造业也可以低成本转型升级。”
走出去的中国企业家,越来越注重扎根当地实现共赢。
“我们到了欧洲和美国,到了发达国家,很多人把我们当成土豪。我希望我们中国企业家走到任何一个国家都能做榜样,做形象,为中国人争光。” 怡海集团董事长王绯玲的发言引来阵阵掌声。
走出去也要请进来
走出去的方式,都有哪些?
不少企业家提到了并购,张晓强补充说:“方式可以多种多样,并购只是一种,有时候可以参股的方式进行合作,这可能更受人家欢迎。”
除了要把竞争对手请进来,还要把专家请进来。对民营企业来说,尤其是传统型企业,转型升级是绕不开的话题。
在论坛期间,绍兴华通色纺有限公司董事长季国苗告诉记者,“以前我们恨布不成衣,不舍得花钱搞研发。传统行业不转型,企业家不转变思路,迟早要被淘汰。”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他越来越觉得有危机感。从去年开始,他便与香港理工大学合作开发设计新产品,打造自己的品牌宣传策略,对于未来,他说自己“还有更大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