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百名书画名家历时一年绘就系列长卷
羊城八景惊艳西湖
本报杭州3月27日讯
记者 刘慧
江南三月,烟雨朦胧,堪比西湖十景的羊城八景,今天清晰地展现在西子湖畔——由浙江画院、广州市美术家协会主办的“岭南书画名家共绘《历代羊城八景》系列作品展”在浙江画院展厅缓缓拉开帷幕:云山叠翠、珠水夜韵、越秀新晖、天河飘绢、古祠留芳、黄花皓月、五环晨曦、莲峰观海……一路看来,美不胜收。画卷分宋代卷、元代卷、明代卷、清初卷、清末卷、1963年卷、1986年卷、2002年卷、2011年卷。每卷含绘画作品8幅,书法8幅,并延请名家题卷首;每卷长达15米,画卷总长将达135米,这是岭南画坛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集体创作。
“羊城八景是对广州不同时期最具代表性的自然人文景观的提炼概括,是广州悠久历史文化的见证和改革开放辉煌成就的结晶,是广州的城市名片。”2013年年底,广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甘新提议市美协组织创作《历代羊城八景》,延请杨之光、陈金章、刘济荣、梁世雄、郝鹤君、林丰俗、陈永正、刘书民、刘斯奋、陈永锵、卢延光、张桂光、周国城、许钦松、纪光明、李劲堃等16位名家指导,广邀岭南山水画名家百余人倾力绘制,18位岭南书法家题款,10位篆刻家治印。一年多后长卷画成,彰显两千载羊城之美。
展厅里,杭城观众们欣赏到,岭南名家笔下各个时代的风物景致,有着不同的创作风格。浙江画院院长孙永现场为观众们导读:宋代卷的八景注重写实、色彩亮丽;元代卷则水墨淋漓、用笔飘逸;明代卷在水墨淋漓的基础上略加淡彩;近代以及1963年以后的八景,融合中西,吸收了西方绘画的对景写生。
“尽可能还原不同时代的羊城八景,是此次长卷创作的难点所在。”广州市美术家协会主席周国城说,宋、元两代的羊城八景只有文字记载,从明代开始才有八景的木刻版画,主创画家们只能从那个时代的绘画风格中去摸索。在正式开笔前,画家们参考了很多资料。
以宋代羊城八景为例,扶胥浴日、石门返照、珠江秋色、光孝菩提四景仍存在,其余4景则已消失。就是剩下来的景和当年也是大不一样。扶胥浴日是指黄埔南岗庙头村南海神庙处浴日亭小丘上观日出的景色。而今在浴日亭所在的小丘上已经看不到“浴日”之景。在宋代,南海神庙前的珠江,被称为“大海”,后因江面不断淤积,南海神庙前已积成坦地。为了此次创作,画家们专门去实地画了速写,回来后查阅资料,重新还原了当年的南海神庙。
有趣的是,书画作品中的闲章往往意为点缀或是补白,而此次《历代羊城八景》系列长卷创作团队在闲章上花费了一番心思。有心的杭城观众,还在这135米长卷中,细细品味出了篆刻家们特意创作的“米走鸡”、“心水清”、“讲饮讲吃”、“搞掂”、“正斗”等三四十方充满粤语韵味的闲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