嵊州竹编,后继乏人
本报记者 陈庆港 通讯员 王薇 摄影报道
袁亚琴坐在门前,将一根根竹篾往一匹昂首扬蹄的骏马模具上编扎。传统的嵊州竹编造型,编之前需要先做好内模,然后围绕模型编扎,这也曾是嵊州竹编密不外传的特有工艺。往骏马模型上编的竹篾细若发丝,很容易断,所以袁亚琴的每一个动作都十分小心。袁亚琴说光制作编扎一匹马的竹篾,就需要一周的时间准备。
这匹马袁亚琴已经编了几个星期,但仍然没有编好。做这种细编不仅要聚精会神、一丝不苟,更需要极好的眼力,但73岁的袁亚琴眼力已明显不如从前。袁亚琴从14岁开始进入绍兴市嵊州竹编厂,从事竹编长达50多年,她先后编出过“麻姑献寿”等竹编精品上千件。如今,袁亚琴是“嵊州竹编”项目为数不多的传承人之一。嵊州竹编工艺流传至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它以造型精巧、编织细腻、气韵生动而著称。袁亚琴所在的竹编厂最辉煌鼎盛的时期曾有400多名职工,产品畅销到日本、美国、意大利、德国等80多个国家和地区,那时作为嵊州的经济支柱之一,嵊州竹编享誉国内外。如今,竹编厂偌大的厂区里,大部分厂房都已改作他用,只在一间很小的车间里,还有几位老工人仍继续用传统工艺在制作竹编制品。这些老工人都是和袁亚琴一样有着深深竹编情结的老艺人。
传统嵊州竹编工序繁多,工艺复杂,因为目前它的经济效益明显不如其他行业,所以极少有年轻人愿意去从事这一行,再加上原有从业人员日趋老龄化,嵊州竹编正越来越萧条。“一个竹编艺人要想完整熟练地掌握传统竹编工艺,需要二十年左右的时间,而现在掌握传统工艺的老人平均年龄都在70岁以上,即使如今有年轻人愿意来继承,恐怕嵊州竹编也难以完整延续了。”袁亚琴一边理着竹篾,一边忧心忡忡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