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3版:人文

1984年,浙大诞生特殊的“英才教育班”

混合班里出群英

  本报记者 王婷

  通讯员 周炜 谢梦洁

  31年前的春天,在杭州老和山下,电气专家韩桢祥、计算机专家何志钧、仪器专家吕维雪、物理学家李文铸和数学家郭竹瑞5位老人聚在一起,作出了一个重要决定——将浙江大学最优秀的工科学生混合在一起,前期按理科培养。

  就这样,1984年,浙江大学“混合班”诞生——集中了全省18所超级重点中学的110名优秀学子,全称“培养工科拔尖创新人才的英才教育班”,与中科大“少年班”并立,是现在以浙大老校长命名的“竺可桢学院”的前身,代表了浙大精英教育的最高水准。

  31年后的春天,当年求是园中的一株株小苗都长成了参天大树。3月26日下午,毕业于浙大84“混合班”的吴朝晖正式接掌浙大帅印,出任浙大校长,成为哺育他的求是园的“当家人。

  刻苦钻研成就学霸

  知道吴朝晖出任浙大校长的消息后,84“混合班”的同学圈里热腾开了。

  广西大学复杂性科学与大数据研究所所长高剑波是当年睡在吴朝晖下铺的兄弟,“还记得那时候半夜两三点了,我在下铺睡觉翻个身,朝晖在上铺会说‘不要吵’,因为他还在看书。”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周如鸿教授算得上当年“混合班”的学霸,1986年首次设立竺可桢奖学金时,他和吴朝晖都上报了申请材料,“朝晖当年的申请材料有两尺多厚,比我和另外两个入选同学的材料厚很多,所以他排名第一。”

  说起这个沉甸甸的竺可桢奖学金,现任竺可桢学院副院长的唐晓武告诉记者:“朝晖得到第一届竺可桢奖学金凭借的是他的科研实力,他是一个非常能钻研的人,那时候他在计算机人工智能领域就已经有了一定的科研成绩。”

  良好的学风之下,混合班学子的研讨氛围热烈。“后来我们84“混合班”的同学自发组成了多学科研讨小组,吴朝晖就是发起人之一。” 唐晓武透露,“我们也不是死读书,每天保证有一个小时以上的体育锻炼。我现在还记得当时场地有限,我们每天都在一宿的楼顶踢足球。现在竺院招生考试中,我们都加入了体测内容,因为没有强健的体魄,撑不起高强度的奋斗。”

  现在,当年84“混合班”的学子都成了国家栋梁:周如鸿是美国科学学会的会士,正与2013年诺贝尔奖获得者合作开发抗胰腺癌的纳米药物;何赛灵是国家“千人计划”入选者,是浙大-瑞典皇家工学院光子联合研究中心主任;郑俊杰是长江学者,华中科技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副院长;徐波是中科院自动化研究所副所长……恰同学少年,他们都在祝福吴朝晖,这位土生土长的浙大校长,把“混合班”的精神发扬光大。

  特殊培养严格淘汰

  浙大第一届“混合班”共招了110人,除了保送生,其余都是从当年考上浙大的学生中挑选出来的翘楚。当时浙大在调研中发现,工科生本科的基础理论起点低、要求低,很难培养出拔尖人才,而理科学生在分析综合、归纳演绎以及类比等方面的能力普遍优于工科学生,所以决定尝试工科生理科化培养。

  物理学家李文铸先生是创建浙大本科“混合班”的重要人物,他在当年的工作报告中这样写到:“我们认为,不能把学科和工程对象这二个方面对立起来。技术科学的科学,是与之相对应的工程对象长期实践中形成并总结出来的理论,它反过来又对生产的现实及其发展起到指导的作用。而工程对象则又是相应技术科学发展的物质基础。”

  1984年“混合班”正式成立,李文铸带头给学生上普通物理课,为博士生导师给本科生上课作出了楷模。在“混合班”成立20周年之际,有学生问及先生为什么当初全力支持创建“混合班”模式时,他说:“一支军队需要有自己的‘十大元帅’,一个学科也应该有领域里的带头人。普通的教学或许实现不了这个愿望,那就应该针对‘帅才’找一条新的培养道路。”

  第一届“混合班”学业要求严格,严酷的淘汰率,让最后毕业时只留下了66个人。

  “你知道我们学得有多广吗?最后毕业的66个人来自35个专业,几乎涉猎了当时所有的理工科专业。那种学习的残酷是没有经历过‘混合班’磨炼的人难以体会的。”唐晓武说,“现在竺院的学生从入学到结业依然保持着10%到15%的淘汰率,他们有时向我叫苦叫累,我一概不理,当年我们都是这么过来的,与我们当年比,他们已是小巫见大巫了。”

  虽然苦,却也甜。84“混合班”是当年浙大全校最早配外教的班级,数理化也用英文原版教材,浙江大学当时最好的老师轮番给他们上课,这些老教授不仅教书,也育人,让学子们心中有了责任和理想。

  传承弘扬师教美德

  如今,84“混合班”的学子早已成为学术界举足轻重的人物,但他们一直没有忘记恩师前辈。

  唐晓武说:“朱深潮先生给我们上政治课。李文铸先生给我们上物理课,他是李政道的同学,当时浙大的副校长……他们教会了我们很多。”记得李文铸先生以哈里德的英文版《物理学》为教材,用英文授课,在讲到角动量守恒一节时,双手执哑铃站在转盘上,以哑铃的垂下和平举,导致旋转快慢变化,演示角动量守恒。

  如今,这种传承也在84“混合班”人的身上流淌着。吴朝晖是一个尊师重教的人,他的母校温州中学退休教师叶正文一直都记得这个得意门生,据叶正文老师回忆,吴朝晖高中成绩优秀,数学特别突出,曾在全省多次数学竞赛中获得好名次,“他不仅学习刻苦认真,做人做事也同样踏实。在校时与毕业后都同样尊敬师长,现在有时回温州还会抽空来看我。”

  现在的吴朝晖早已桃李满天下,他的学生们都很喜欢他。

  竺可桢学院同学会会长郑杰的本科导师就是吴朝晖,他说:“吴朝晖老师聪明实干,对事物有前瞻性的把握。”郑杰一直对自己有这样的好导师感到骄傲。

  ■ 链接

科海遨游领头羊

  吴朝晖在浙大完成本科、硕士以及博士课程后,曾赴德国人工智能研究中心学习两年,随后回浙大计算机系任教,科海遨游,领学术之风。

  他长期从事嵌入式系统与智能系统研究工作,曾先后获得2004年度、2010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省部级科技奖励一等奖4次等奖项。2014年,他又以第一完成人身份,凭借“汽车电子嵌入式平台技术及应用”项目,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此外,吴朝晖还是国家“973项目”、“脑机融合感知和认知的计算理论与方法”课题负责人,研发了机器智能与生物自身智能融合的“混合智能”模式。


浙江日报 人文 00013 混合班里出群英 2015-03-27 3828731 2 2015年03月27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