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4版:要闻

海盐打造四级精神文明服务网

以文化人 以德润心

  本报记者 周咏南 翁浩浩

  通讯员 汤燕萍 李刚

  春光明媚的三月,海盐县第五届“寻找最美家庭”活动如期而至。这场海盐百姓的精神文明盛宴,包括城乡户户创文明、“我爱我家”家庭才艺秀等10项活动。

  潜移默化中,精神文明的馨香飘入千家万户。

  大气如海、淳朴似盐,深厚的底蕴造就了海盐独特的城市气质。近年来,日臻完善的基层精神文明设施,以及县、镇(街道)、村(社区)、户四级公共宣传文化服务网络,滋润着广大百姓的心田,凝聚起无形的正能量,助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

  一幅社会和谐、环境优美、生活优雅的美好画卷正徐徐展开。

  建阵地——

  最美之花遍地开

  日前,记者走进海盐县博物馆,一楼中庭巨大的雕塑作品映入眼帘:一排排20余米高的“巨浪”拍岸而起,与之呼应的是正在筑海塘的塘工劳动场景,透着勇于开拓、自强不息的精神。

  博物馆馆长李林说,去年有22.7万人次前来参观。每到周末,馆内海盐腔展演厅总是人气爆棚。精美的仿古戏台上,“海盐腔”、“骚子歌”、“滚灯”等表演轮番登场,让观众与传统文化有了亲密接触。

  今年全国两会,“书香社会”的新名词让人无限憧憬。在海盐,人们同样深切感受到书香的美好。张元济图书馆馆长杨剑说,该馆去年共接待读者125万人次,外借图书62.9万余册,举办讲座、沙龙、展览等各类活动300余次。在图书馆,记者遇见64岁的姚阿晓,他拿着《两河口》和《教育的奇迹》两本书,熟练地操作着自助图书借阅机。老姚每星期都要来图书馆,书籍成为他退休生活最好的精神慰藉。不仅是老人,越来越多年轻人也喜欢来这里。浙江师范大学大四学生金颜把图书馆当作自家书屋,“周末得早来,不然找不到空位子。”与此同时,7个镇(街道)分馆、10个村(社区)分馆有序开放,实现县、镇、村三级馆联动。图书馆总馆的67万册藏书,平均每季度有2.4万册流动到分馆和村(社区)图书流通点。

  曾经,由于布局失衡、功能失效等问题,公共文化设施的服务功能难以充分发挥。近年来,伴随博物馆、纪念馆、图书馆、大剧院等精神文化场馆相继开放,海盐百姓多元化、多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有了实实在在的回应。据统计,2014年,海盐县财政宣传文化(含广电文物体育等)支出7036万元,占财政比重2.48%。2014年以来,全县新增县级公共宣传文化设施面积4.05万平方米,增速居全省前列。

  不仅是城区,越来越多的农村居民也享受到宣传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带来的红利。一个个精心打造的镇(街道)综合文化站陆续落成。走进澉浦镇综合文化站,记者仿佛置身于一个小型的文化殿堂。这里集多功能报告厅、图书馆、健身中心、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厅、排练厅、书画创作培训室、阅读沙龙、旅游文化研究室等于一体,为该镇百姓提供了一个高品位的文化学习、娱乐、书画鉴赏的精神文明场所。

  而农村文化礼堂如同雨后春笋般壮大,目前海盐已建成27家,成为农村精神文明地标和家园。今年,海盐把农村文化礼堂建设纳入政府民生实事项目,力争年底建成60家以上,到明年实现全覆盖。

  强队伍——

  星星之火可燎原

  “舞草龙又回来啦!”今年春节,海盐县开发区(西塘桥街道)永宁社区的居民们喜不自禁。

  “85后”的县宣传文化下派员董苗苗,毕业于杭州师范大学舞蹈专业,2011年7月成为县文化馆的一名文化下派员,到县开发区开展工作。她听说永宁社区以前逢年过节要扎草龙,祈求新年吉祥如意、风调雨顺,后来却中断了,便下决心要帮居民们重拾传统文化。董苗苗查阅了大量史料,设计队形、编排动作、挑选配乐,然后请老艺人耐心地教授村民,终于让舞草龙再现。

  (下转第四版)

  (上接第一版)

  长期以来,基层宣传文化队伍人手缺、年龄大是“老大难”问题。如今,进驻镇(街道)的宣传文化下派员和进驻村(社区)的专职宣传文化管理员,正好弥补了这一短板。她们大多是充满活力的年轻人,毕业于音乐、舞蹈、戏剧等专业,参与管理和服务基层文化事业,组建培训各类文艺团队,宣传党的各项方针政策,成为县、镇(街道)、村(社区)间精神文明建设的桥梁纽带。去年6月,海盐县在全省率先实现“两员”全覆盖。

  而让广大农户倍感温馨的是,他们的身边还有宣传文化(科教)示范户。示范户们如同农民家门口的宣传文化驿站,成为形势政策宣讲室、基层群众娱乐厅和社会舆情收集地。

  秦山街道永兴村的文溪坞自然村,山清水秀、绿树成荫,住着50户人家。70岁的周益凯在村里威望很高,不仅因为他曾当过10多年的村干部,更因为他现在是村里的宣传文化(科教)示范户。他的活动场所就设在农耕文化展览馆。展览馆内除纺车、灶头、农民画等精致展品,还整齐地摆放着浙江日报等报纸和各类图书、阅览桌椅等。

  “邻近的村民基本上每天都会过来,有的看书读报,有的练练书法,县委党校老师和农技专家还会定期来讲课。”周益凯说,美国、德国、丹麦等国家和地区的客人来参观,连连感叹“没想到这里的农村这么好”。

  截至目前,海盐县共在105个村(社区)设立宣传文化(科教)示范户769户,其中有政策宣传户、维稳和谐户、产业带动户、文化活动户等不同类型。每一示范户辐射周边100户农户(居民),像一粒粒金灿灿的种子,让群众精神文化不断绵延成长、枝繁叶茂。

  重成效——

  和谐乡风润人心

  春风化雨,点滴入心。去年,海盐县共开展各类文艺演出349场,推出声乐、舞蹈、书法等培训项目41个,全年培训人员2.17万人次,实现了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变,有效地丰富了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走进澉浦镇澉东村文化礼堂的“凤凰山下十姑娘”纪念馆,半个多世纪前发生在这里的故事仍给人深深的感动:她们组建棉花种植科学实验小组,凭借不怕艰辛、勇于创新的精神,创出了皮棉的高产纪录,浙江日报等媒体头版头条作了报道。更让人感动的是,“凤凰山下十姑娘”的故事有了现实的演绎。澉浦派出所成立“凤凰姐妹信息警务室”,由女警徐晔带领4名年轻女协警,坚守在信息警务工作室,在案件侦破、扶贫帮困等方面展现着别样的风采。

  道德讲堂深入人心。在这里,群众教群众、群众评群众、群众学群众,大力弘扬敬业奉献、诚实守信、孝老爱亲、助人为乐、见义勇为等中华美德。截至目前,全县道德讲堂达156家,教育氛围浓厚,经常性开展活动,构建起覆盖城乡的道德教育之网。全县参加过道德讲堂的人数已达两万多人次。

  而丰富多彩的公共宣传文化服务,更让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了可靠、鲜活的有效载体。9万元现金从摩托车上一路撒落,5位海盐路人收齐后如数归还失主;20余年照顾双目失明、半身偏瘫的岳母的邹林根;20年坚守着承诺,悉心照料着瘫痪在床的丈夫、自己却身患癌症的步菊芬……身边的好人不断涌现,更激发了海盐人学好人、当好人、做好事的崇德尚善正能量。

  去年,海盐县通过“心连心”慈善募捐与村级慈善帮扶基金募捐活动,共募集慈善资金1643万余元,同比增加45%;其中募集村级慈善帮扶基金913万余元,全县99个村(社区)慈善帮扶基金已达15万元以上,村(居)民平均慈善捐款率达68%。

  化无形为有形,精神文明建设的成果转化为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麻将声少了,音乐声多了;争吵声少了,欢笑声多了。去年,海盐县的刑事警情数同比下降近6%,全县集体上访件数同比下降18.68%。在全省“平安浙江”建设“三率”测评中,该县的安全感满意率、知晓率均处于全省前列。让海盐人自豪的还有:去年,该县以全省第一的成绩夺得平安建设“九连冠”,并成为全省唯一实现“零进京、零非访”的县(市、区)。


浙江日报 要闻 00004 以文化人 以德润心 2015-03-25 浙江日报2015-03-2500012 2 2015年03月25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