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3版:人文

温暖,是流动的光影

  吴孟婕

  首日票房突破4000万元,创国产文艺片最好开画成绩;3天破亿、4天累积票房1.3亿元——刘德华主演的《失孤》为“有话要说”的电影争了口气。

  它足够好吗?未必。作为新人导演的彭三源放弃了戏剧冲突与情绪铺垫,用几乎一成不变的散文诗的风格完成了通篇叙述;在某些该抒情的段落,镜头隐而不发,你以为她想用更深入的方式探讨情感,她却不合时宜地端上了一碗“鸡汤”。但与当下屡创票房奇迹的爆米花电影相比,《失孤》无疑是更有质量、有力量的表达,唤起了人们对“打拐”“寻子”话题的关注,从某种程度上说,它的社会意义超过了故事本身。

  今年春运期间,身穿黑色正装的刘德华出现在一则公益广告中,提醒家长们“时刻握紧孩子的小手”“一路平安顺利”,这些与《失孤》主题贴近的广告词在全国机场和火车站连续滚动播放近1个月;央视春晚,他又登台演唱了电影主题曲《回家的路》……你可以说这是电影的宣传手段,但这也是一部文化作品应有的社会担当。

  不可避免地,人们会把《失孤》与去年国庆档上映的同题材作品、陈可辛导演的《亲爱的》作比较。两者同样根据真实事件改编,但与《亲爱的》对失子家庭的聚焦,《失孤》的视角是双向的:刘德华和井柏然,分别饰演一个丢孩子的父亲和一个被拐卖的儿子,后者恰恰是此前同类电影的盲区。

  于是,就产生了如下的对话:“15年了,只有在路上,我才感觉我是个父亲。”“失去孩子的父母可以大声喊出来,但我不可以……”于是,两个不知所措的异乡人,在公路寻亲的过程中发展出一段如父如子、介于亲情和友情之间的情感互动,也让观众在一种相对温柔的讲述中被打动。

  虽然微信可以用语音即时交流,但更多人依旧习惯打字,用一种尽管相对缓慢也相对慎重的方式进行沟通——《失孤》的表达方式有些类似——时常沉默,台词中少有声嘶力竭的呐喊和煽情,就连刘德华骑在摩托车上的表情都说不上是从容还是木然,只有背后插的两面印着失踪孩子照片的小旗透出一股“千里走单骑”的决绝,迎面烈烈有风,背影默默有情。

  当然,影片目前的成功,还要感谢三个人——

  郭刚堂,山东聊城人,1999年起踏上寻子路,至今长途跋涉累计40万公里,骑坏9辆摩托车,让7个失子家庭重新团圆。这样一位16年来一直在路上、故事足以“感动中国”的父亲,正是影片主角雷泽宽的原型。

  刘德华,作为影帝,一直在努力,这一次更是为《失孤》做了从影以来最大的“牺牲”和“颠覆”:染了白发、晒黑皮肤、弄糙双手,3个月没换衣服,造型“土得掉渣”。电影中雷泽宽疲惫、彷徨、犹豫的神情下,几乎已看不到明星的光环。

  如果说场灯渐暗银幕亮起意味着一场光影之旅的开始,那些“造”出来的笑和泪究竟是怎样从胶片这头,曲曲折折而又自自然然地抵达观众心里,并久久挥之不去、意味深长?

  答案仍在电影中:前苏联黑白片《乡村女教师》曾激励许许多多年轻女性走上了崇高的教育岗位,那句“孩子们,现在开始上课”的经典台词,至今仍留在无数人的记忆里;半个多世纪后,一个14岁的小女孩偶然成了28个孩子的代课老师,她毫无经验,唯一的法宝就是倔强,她的口头禅同时也是电影的片名——“一个都不能少”;现在,这句话又出现在与《失孤》同日上映的香港电影、根据真实故事改编的《可爱的你》中,正如她的另一个名字《5个小孩的校长》一样,简单而悠长,让我们看到了一个香港这个现代化都市有些偏僻的一角,却又倍感温暖。

  对于《失孤》的两极评价想说点什么但一直找不到切入点,直到昨晚开车经过挂有电影海报的公交站。最初的感动,不就是这满眼的绿吗?担任摄像的李屏宾,拍过《恋恋风尘》《半生缘》《心动》《花样年华》《太阳照常升起》……这一次,从一位父亲寻子的千山和万水中,他为我们找到了绿色的希望。

  所以,三个要感谢的,不仅是他,也是我们自己——那些期待光影梦对现实和人性的关注,对电影仍有所期待的人。


浙江日报 人文 00013 温暖,是流动的光影 2015-03-25 3826096 2 2015年03月25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