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2版:专版

松阳 茶产业转型之生态发展之路

  茶产业转型之生态发展之路

  孙志华

  阳春三月的松阳,蓝天碧水,桃红柳绿。然而,遍布松古大地连绵起伏、绿意盎然的茶海,在春雨的浸润下,显得尤为生机勃勃。这片小小的叶子在带给松阳人休闲舒适享受的同时,还带给了松阳人日益富足的生活。

  松阳这个田园小县,有着1800余年的种茶历史,一直以来,被誉为“桃花源”的松古大地,茶叶的生长环境得天独厚。然而,时光飞逝、世事变迁,在工业日益发达的今天,松阳的环境变成啥样了?2014年的数据给予了回答:全年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313天,县域水环境质量达标率达100%……不但优越的自然环境得以留存,精耕细作的农耕文化在勤劳的松阳人手中,也变成一项项生态、绿色的种植、加工技术在松古大地落地生根。除了在“源头上”把好质量关,还努力在各个环节构筑一道道防护栏,务求向全国各地销售出安全、健康的茶产品,牵引着松阳茶叶走向“生态绿叶”、“致富金叶”的转型升级之路。

  十几年,一步一个脚印,围绕提质增效的目标,松阳茶业一、二、三产联动发展的全产业链发展模式日趋完善,茶业的营销模式更加丰富,茶业的收益一次次被刷新。2014年,松阳11.73万亩茶园,良种率达95.1%,产量达1.13万吨,产值10.65亿元;浙南茶叶市场交易总量7.66万吨,总额46.15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7.52%和19.51%,当年开业的市场网上商城实现交易额5498万元;香茶(松阳)在渤海商品交易所成功上市,在香茶盘口交易还不到一年,成交总量达3.28亿公斤,成交金额达508.3亿元,完成交收配对15.3万公斤,合计金额2430万元。松阳形成了40%的人口从事茶产业,50%的农民收入来自茶产业,60%的农业产值来源于茶产业的格局。

  围绕打造“浙江生态绿茶第一县”和“中国绿茶集散地”的现代农业区域品牌,大力推进生态、绿色产业转型升级步伐的松阳茶产业在繁荣一方经济、富裕一方百姓,辐射带动全国各产茶大省1000余万亩茶园,惠及四面八方十余省份的茶农增收致富的同时,还收获了“中国绿茶集散地”、“中国名茶之乡”、“中国茶文化之乡”、“中国茶产业发展示范县”、“全国十大特色产茶县”、“全国重点产茶县”、“全国绿茶价格指数发布地”、“全国重点茶叶市场”、“全国百强商品贸易市场”、“农业部定点市场”等众多国字号“金名片”。松阳茶被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批准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茶产业主打品牌“松阳银猴”被认定为浙江省著名商标,浙江区域名牌产品和浙江区域名牌农产品,跻身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二十强”之列,是“中国最具经营力品牌”,品牌价值达15.94亿元;松阳银猴茶荣获“中华文化名茶”、浙江十大名茶称号;松阳茶产业链成功晋级省级农业示范性全产业链,“松阳茶产业技术集成示范与推广”项目获浙江省农业丰收一等奖……

  “先天”“后天”齐发力,茶园更生态

  自古以来,松阳就是浙西南的“鱼米之乡”,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环境,孕育了独领风骚的农耕文明,尤其是茶叶的种植源远流长。在松阳历史上,横山茶、万寿茶、下街茶,弥香远近,众多文人雅士还留下了大量赞美松阳茶的诗篇。

  在1800多年的悠悠岁月中,东西走向的松古盆地,四周的青山做了天然的围墙,青山翠谷中涌出的20余条小河汇入母亲河——松阴溪,潺潺流过的溪水纵横交错,浇灌着沿岸的山川大地,其独特的地理和气候优势,让茶叶在松古大地如星火燎原般发展壮大。

  尤其是近年来,松阳通过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水资源管理和环境保护制度,全面实施“811”生态文明建设推进行动方案,进一步构筑生态屏障,保障环境安全,着力优化田园生态环境,为11.73万亩茶园打造良好的生长环境。

  与此同时,集成配套的绿色防控种植模式的推广,让松阳的茶叶更加绿色、生态。

  在茶园种上行道树、防护林,增加生物多样性;嫩绿茶蓬上挂起黄板、绿板,散发出特有的气味,吸引着茶园的主要害虫黑刺粉虱、小绿叶蝉纷纷黏板;夜间,太阳能杀虫灯发散出淡淡幽光,将茶园中的鳞翅目害虫引诱入网;使用微生物、植物源农药让茶叶害虫染上传染病、患上厌食症;使用茶树的保健品——氨基寡糖素,增强免疫抵抗能力,提高茶多酚含量……

  生态控制、理化诱控、生物防治和免疫诱抗等生态科学的种植模式融合使用,按照统一防治人员、统一植保器械、统一防治时间、统一药剂配方、统一安全间隔期“五统一”要求,开展统防统治工程,形成了松阳县特有的绿色防控体系。县植保土肥站副站长陈银方介绍,2014年松阳茶叶的绿色防控区用药次数比常规防治减少2.2次,化学农药使用量减少29.4%,减少了农药面源污染,改善茶园生态,全年583个茶叶样品农药残留检测100%达到无公害标准。此外,采取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后,茶叶的鲜叶每亩增产76.6公斤,每亩增值966.3元。

  2015年开始,松阳还启动了全县域整建制创建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工作,首期10万亩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茶叶生产基地,目前已完成了产地环境检测工作,为更加科学绿色地种植茶叶打下坚实的基础。

  规范提升一起抓,企业更有竞争力

  “源头”的质量有了保障,加工环节也要提升。

  在产业发展到一定程度,一批批茶农转身成为拥有一技之长的加工工人,一个个加工厂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一时呈现出多、散、乱、小的局面。松阳适时启动强龙兴农战略,通过培育茶叶加工龙头企业,逐步推进茶叶加工由粗加工向精、深加工转型,努力培育现代化、规范化、标准化龙头企业,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示范引领作用,带动其他加工户转变生产方式,推进标准化生产加工步伐。

  2008年以来,一批茶叶龙头企业进军深加工领域,提高茶叶附加值。

  浙江振通宏茶业有限公司率先开发了速溶茶粉系列产品,在抢占市场先机的同时也掀开了松阳茶叶加工领域崭新的一页。2012年公司就在中国茶叶行业百强企业排名第31位;浙江茗阳茶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和浙江大学合作,共同研发以茶叶为原料的各类深加工产品,如今旗下已经拥有茶宁片、茶口含片等多个产品……

  与此同时,通过实施初制茶厂优化改造工程,推行QS产品取证制度,扶持茶叶规模加工型企业的标准化生产线技改提升,推进全县香茶由单机作业向清洁化、连续化、智能化的加工流水线转变;引导茶叶集聚加工,力争通过规范化标准化改造,全县80%的小型茶叶初制厂向加工园区和集中加工区集聚。去年以来,重点推进了茶叶加工规范提升示范项目建设,并出台政策对三年内达到规范化提升的初制茶加工户进行奖励。

  2014年10月以来,在赤寿茶叶加工区块和竹客口茶叶加工区块启动制茶标准厂房建设项目,共兴建以资源高效利用为核心,形成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率的节约型制茶标准厂房48幢,为企业的转型升级提供硬件设施。

  目前松阳已培育省级茶叶龙头企业3家,省级标准化示范茶厂4家,省级标准化名茶厂4家;市级茶叶龙头企业13家,有7家茶叶生产企业分别通过了ISO9001、ISO14001认证、HACCP认证和ISO22000认证,12家茶叶生产企业已通过了QS取证。全县优化改造了180多家初制茶厂,浙江碧云天茶业有限公司等五家企业先后共投入800余万元,建设了5条名优茶连续化生产线,实行茶叶加工的连续化、清洁化生产,为推进茶叶加工企业转型升级发挥了引领作用。

  溯源抽检同把关,产品更安全

  拿来一盒贴有溯源码标签的茶叶,打开手机二维码扫描功能,产品种植、生产、加工等信息一目了然。松阳茶叶质量安全溯源管理体系的建设,无形中为松阳茶贴上了“安全茶”的标签。除了种植环节的溯源,松阳更加重视浙南茶叶市场这个销售终端的质量监控。

  在浙南茶叶市场,几乎每个进场交易的加工户都办了茶叶交易IC卡,这张2013年推出的卡,不仅可识别走进浙南茶叶市场交易的上万茶农、茶商的真实身份,还能查询茶农以及茶商在市场内所有的交易记录,进行跟踪管理,让市场上销往全国各地的茶叶都有可查实的出处。市场监督管理局工作人员陈韶松说,“IC卡具有金融结算、信息查找和质量溯源的功能,在方便茶商的同时,也筑牢了最后一道质量防护墙。目前全场办卡近9000张。”

  与此同时,县市场监督管理局还经常对茶叶市场内交易的产品进行抽检,并将结果向社会公布,对抽取到的不合格商品一律予以销毁,保证群众喝上“放心茶”。松阳还积极实施“走出去、请进来”的战略,主动加强与茶叶销售地工商部门的沟通与合作,先后与茶叶的重要销售地北京市宣武区马连道、山东青岛和济南的工商部门建立了茶叶质量安全监管协作机制,逐步实现了从茶园到茶杯的全程无缝监管。

  实体市场的质量监管到位,浙南茶叶市场网上商城则规矩更严。“‘网上商城’的每一款茶产品不仅有市场监督管理局、卫生等部门进行检验检测,更有完善的茶叶质量安全追溯与监管体系、保证金制度等来约束,实现从‘茶园到茶杯,茶杯到茶园’的全程双向监控,保障从‘网上商城’流出的茶产品百分百合格。”网上商城负责人章晋辉说。在一道道工序的把关下,松阳茶的网上市场逐渐被打开,短短上线8个月,浙南茶叶市场网上商城交易额突破5000万元。


浙江日报 专版 00012 松阳 茶产业转型之生态发展之路 2015-03-25 浙江日报2015-03-2500012;浙江日报2015-03-2500007;浙江日报2015-03-2500011;浙江日报2015-03-2500010;浙江日报2015-03-2500009 2 2015年03月25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