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2版:要闻

帮助困难户就业创业

海宁万名党员结“穷亲”

  本报讯 (记者 陈培华 市委报道组 李迪刚) 12台高转速纺机前,曹金其跟着师傅认真调试,两手沾满油污。“今后这些机器就交给我管理,我得摸透它们的脾气。”20岁的曹金其比两年前成熟不少。每月3000多元的工资收入,让他也十分满意:“我技术再学好一些,工资还能上调呢。”

  两年前,曹金其远没如此乐观。父母相继去世后,他一个人挑起家庭重担,还要照顾年迈的爷爷奶奶。当他一筹莫展时,海宁开展了“两富同行”温暖工程,全市1万余名党员与近4000户贫寒人家结亲,除送上慰问金外,还为他们量身订制脱贫计划。曹金其经人介绍,被金永和纺织公司录用,跟班学当机修工。

  “让困难家庭感受到幸福,幸福海宁才能真正实现。”海宁市有关部门负责人说,党员结穷亲,通过输血式救助和助业、助医、助学等“1+X”帮扶方式,恢复、提升困难家庭的致富能力。两年来,全市已有927户家庭摘掉了困难户的帽子。

  帮助困难户就业、创业,是重要的脱贫路径之一。这两天,年过四十的刘庆国正在自家3亩葡萄大棚里劳作。他原本对种植葡萄一窍不通,跟种了10多年葡萄的周玉松结对后,周玉松将种植技术倾囊相授。“几时施肥、怎样修枝,他都不厌其烦地教。” 刘庆国说,去年第一次收果,就卖了4万余元。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海宁市民政局负责人说,他们已建立覆盖8000余名困难家庭人员的就业状况动态数据库,据此开发公益性岗位,解决困难家庭人员的就业问题。同时,对有创办家庭农场能力的困难户,主动提供家庭农场培育服务。长安镇城东村三联果蔬党支部一年就扶持5户困难家庭种植葡萄,为困难家庭累计增收近10万元。去年以来,该市创建24个基层党群创业帮扶孵化基地,300余户有创业意愿和一定劳动能力的困难家庭得到了“造血式”帮扶。

  海宁还探索结对帮扶工作片组责任机制、结对帮扶动态管理制度等6项帮扶工作机制。由此,原先松散的单线联系变成了“片组抓大组,大组抓小组”组团式帮扶。海宁目前已形成15个帮扶片组、106个帮扶大组、3442个帮扶小组的帮扶网络,覆盖全市困难群众。


浙江日报 要闻 00002 海宁万名党员结“穷亲” 2015-03-23 3794486 2 2015年03月23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