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2版:要闻

归岸之途引航人

——记萧山区看守所民警楼飞华

  本报记者 丁谨之

  区委报道组 蔡卡特 汪一航

  他,只有高中文化,却撰写了30余万字的监所管理规范,创新设计已在全省推广的归岸教育感化体系;他,不是专业教师,却累计为青少年授课300余堂,听讲学生多达20万人次;他,工作看起来简单平凡,却指引无数被监管人员迷途知返,用真情助力他们踏上创业之路。

  他,就是坚守在看守所岗位近20年的杭州市萧山区看守所民警楼飞华。

  2000年5月,楼飞华推出首份《归岸报》,开始探索归岸教育之路。如今,在萧山区看守所,除这份由被监管人员自行采写、编辑的报纸外,还有归岸艺术团、育新学校、归岸广播电台、归岸电视台等文化平台,一批批被监管人员在文化熏陶中,重新认识自我,走向新生。

  精诚所致,金石为开

  作为看守所民警,楼飞华常常要面对一些性格和行为很偏激的被监管人员。

  5年前,杜某因非法拘禁罪被判刑,在萧山区看守所服刑。杜某对案件心存异议,在看守所常常违规违纪,还扬言报复。为此,楼飞华经常找他谈心,在杜某走出看守所前,还自掏腰包为他购置新衣。重获自由的前一天,深受感动的杜某工整地写了一份好好做人的承诺书,交到楼飞华手中。

  被监管人员艾某曾是让民警们挠头的对象。携有HIV病毒的他涉嫌绑架罪,不但抗拒治疗,还以绝食相逼。楼飞华好心相劝,艾某不但侮辱、谩骂,还故意将口水吐到他脸上,企图用传染病吓退他。屡次碰壁后,楼飞华并没有放弃。他拖着那双不能久蹲的“老寒腿”,与卧躺在地的艾某长聊3个小时,自己却因腿疾发作无法站立。“您放心吧,我想通了,一定好好改造。”功夫不负有心人,楼飞华用他的真情实意化解了艾某的敌视情绪。

  创新模式,柔性感化

  一间工作室,两排电脑,十几名身着监所标识服的被监管人员正在紧张地忙着排版、剪辑、后期合成……隔壁的录音室里,半月一期的“萧看故事会”栏目正在录制中。监所新闻、轻松一刻、归岸剧场,这些由被监管人员自行创作的广播、电视栏目颇受欢迎。

  在实践中,楼飞华不断探索有效的监所管理方式。“只有文化育人才能真正让他们的内心受到触动。”经过总结分析,楼飞华创造性地提出以文化为载体的归岸教育感化体系,“让被监管人员参与报纸、广播、电视栏目的创作,既丰富他们的日常生活,又让这些栏目的内容更贴近他们的生活,发挥潜移默化的教育感化作用。”

  如今的《归岸报》,已从A4纸大小的黑白报纸变成12版的彩色刊物,被监管人员可在“高墙内外”栏目抒发内心感受,在“小说连载”栏目发挥无尽想象。“萧看故事会”是归岸电视台的品牌栏目,被监管人员现身说法,将自己如何走上犯罪道路的心路历程还原成故事,作为警示教育的生动教材。访谈节目“我身边的事”邀请被监管人员走进演播室,吐露对家人的亏欠、对被害人的忏悔。

  “刚进来的时候压力特别大,觉得人生没有希望。在归岸电视台工作了两个月,静下心来分析自己的过错,我对未来又有了信心。”正剪着片子的被监管人员马某坦言。楼飞华还利用春节、中秋等传统节日开展教育,看守所内的特殊春晚一办就是15个年头。

  通过归岸教育体系的实践,逐渐消除了很多被监管人员的负面情绪,增强了他们改造自我的信心。实施归岸教育后,萧山区看守所已连续9年被评为“全国一级看守所”。

  普法惠民,真情助人

  “归岸教育要让被监管人员认识到自身错误,更要用他们的生动事例教育更多的人。”楼飞华作为萧山区看守所党员志愿小分队队长、萧山区“六五”普法讲师团成员,每年初都会挤出时间,向到看守所开展法制警示活动的学生们宣讲。《发生在校园里的寻衅滋事》、《遗失的美好》、《带着脚镣的舞者》等一大批作品都出自他的案头,真实的故事对学生们起到了很好的警示教育作用。

  为使被监管人员更好地融入社会,楼飞华还在监所中开展职业技术培训,使归正人员能顺利就业创业。从4元一杯的“水果捞”起家的“归宿商行”,是归正人员再就业的典范。“这一路走来,真是坎坷。”王某告诉记者,当时四处找工作无果的他,只好求助楼飞华。正是楼飞华多方奔走,才使他们得以成功创办这家小商行。

  3年前,楼飞华从副所长的岗位上退了下来,亲友都劝他换个轻松的工作,但他决定留在看守所,继续早出晚归。


浙江日报 要闻 00002 归岸之途引航人 2015-03-22 3793047 2 2015年03月22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