倘若输了未来 还能赢在哪里
——写在台湾反服贸风波一周年之际
新华社台北3月19日电 (记者 李寒芳) 失控、失焦、变质……一年前的3月18日,记者在台北驻点采访时,亲眼见证了反服贸运动“爆冲”时的各种凌乱;冷清、冷静、省思……整整一年后,记者再度到台北,看到的是截然不同的光景。在今昔对比之间,是台湾失落的365天。
去年3月18日晚间部分学生抢占台湾地区立法机构议场后,这场打着反对两岸服贸协议旗号的运动,就像脱缰野马一样日益失控,不仅掺进“反中”“台独”等杂质,还发动强占行政管理机构、逾十万人抗议等行动,受到岛内甚至国际媒体的高度关注。
“去年今日此门外”,时隔一年,岛内一些团体于今年3月18日发起绕行台立法机构行动,宣称要“复制”去年的盛况,但应者寥寥,当日上午的绕行基本是专职抗议者在声嘶力竭,路过民众都无心“捧场”。活动到午间已经退场,只有几台SNG直播车孤零零守候。当晚在立法机构举行的“反服贸一周年”晚会,也是少数团体在“自娱自乐”。记者碰到的同行感慨说:“记者比游行者还多!”
场面冷清的背后,是这个社会开始冷静。时隔一年,反服贸运动的主体青年和学生,或许对低薪、高失业率及高房价仍有怨怼,相对剥夺感仍未消退,但大家大多认识到激情并不能换来“面包”,与其“为反对而反对”,不如理性面对,无论是台湾的困境,还是大陆的崛起。
与反服贸一周年的冷清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十几天前阿里巴巴集团董事局主席马云与台湾学生“创业有约”的火爆情形,台湾学生在4小时内抢光了2000个与会名额。一冷一热,耐人寻味。
或许岛内某些人还不能接受这样的变化,还在强调反服贸的“历史意义”,但民调会说话。《联合报》在运动届满一周年之前随机抽样调查了千余名岛内成年民众,结果显示,事隔一年,57%的民众忘了反服贸起因;对于学生去年试图攻占行政管理机构的行动,高达74%的民众不认同。
这几天岛内媒体上,更多的是对台湾失落的一年的省思。《联合报》社论指出,反服贸运动对台湾好不容易建立的法治价值造成了严重破坏。《中国时报》社论则指出,台湾社会在学运一周年后对两岸议程、经济利益、社会公义等议题非但没有共识,却因为选举而更为撕裂,终非台湾之福。
一年间,台湾产业的主要竞争对手韩国与大陆完成自贸协定谈判,但原本让台湾占尽先机的两岸服贸协议却仍然在立法机构“漂流”。在这样的冷酷事实面前,台湾作家黄智贤投书报端,痛切指出:一周年,全世界都很清楚,台湾已经被自己边缘化。许多产业因此永远离开了台湾,许多人将来只能离开台湾;另外一些人,因为这个反民主运动而得到巨额红利与权力,他们只能留在台湾,没有路走。
这些话或许在去年曾参与运动、自以为“赢了一次”的年轻人听来,有些刺耳,但忠言总是逆耳,台湾的年轻朋友们真该好好想想:倘若输了未来,那究竟赢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