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6版:要闻

武义为居家养老中心建菜园

爱心浇灌菜更鲜

  本报武义3月18日电

  记者 徐贤飞

  县委报道组 朱跃军 温君凯

  今天一早,武义县俞源乡吴宅村老党员姚世恩就赶到村里的爱心菜园,他和另外3名党员承包的四畦菜地上,春雨里长了好些草,他急着拔草来了。“我们对自家的菜园都没这么勤快,这都是为了村里的老人!”老姚说。

  正在菜园里查看四季豆种植的村支书吴杰蒙说,这块690平方米的爱心菜园,地是村集体的,侍弄的是村里16名党员、志愿者,产出的蔬菜瓜果全部无偿供应给村居家养老中心。

  去年6月,吴宅村建成了全乡第一个居家养老中心,村里44位80岁以上的老人一日三餐都在养老中心,再也不用让子女操心。可是一个月运行下来,村两委一算账,除去上级补助的、80岁以上老人收取的每月100元伙食费,村里一个月就亏空了近五千元。

  “我们村是集体经济薄弱村,一年村集体收入也就1.8万元,这样亏空下去,难以为继。”吴杰蒙说。504户、1350人的吴宅村,离县城有20多公里,村民除了家里的一两亩茶园外,以打工为主要经济来源。

  也正是因为三分之二的人口在外打工,为留守老人服务的居家养老中心,更凸显其重要性。92岁的俞方女两个儿子都在县城务工,老母亲是兄弟俩的心病,但难有两全之策,多年来,只得让患有腿疾的老妈妈自己料理三餐。“如果居家养老中心亏空下去,办不了了,对老人的打击是巨大的。”与俞奶奶结成对子、一对一帮扶的村妇女主任吴杰仙说。

  怎么办?吴杰蒙领着村两委人员逐一对照菜单、花费,最后灵机一动,“现在蔬菜贵,但蔬菜可以自己种呀。”村卫生室前面有块菜地,原本一直承包给个人种植,后经协调,收回归村集体。

  有了地,谁来种呢?村两委面向全村一呼,10多名党员率先响应,还有几名热心志愿者,一支有16人组成的爱心菜园服务队就组建了。为方便管理,这支队伍又分成四个小组,每组承包一块菜地,开展比赛。

  难得有个晴天,爱心菜园已经有10来位党员在忙碌了,施肥、锄草、播种,一点都不马虎。吴杰蒙介绍说,自从爱心菜园开始供应蔬菜后,每个月村里亏空减少到2000元左右。“按照规定,村集体收入不足5万元的,补足5万元。每个月2000元的亏空,我们还能贴得起。”

  男党员建菜园服务老人,村里女党员们也坐不住了。她们组建了结对帮扶老人服务队,每月3次为老人洗头、洗衣服、剪头发。记者留意到,吴宅村居家养老中心的老人衣服整洁,头发干净。俞方女就一个劲地夸吴杰仙:“比女儿还亲,洗头、洗脚,都不嫌老人脏。”

  据了解,俞源乡还有3个建有居家养老中心的村庄自建了爱心菜园。由党员、志愿者用爱心浇灌的菜园,为集体经济薄弱村的老人长久吃上可口的饭菜,解除后顾之忧。


浙江日报 要闻 00006 爱心浇灌菜更鲜 2015-03-19 3818768 2 2015年03月19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