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5版:人文·社会万象

天台爱心人士保护开发革命老区

“红军岭”上夕阳红

  本报讯 (通讯员 徐平 袁相月) “等条件成熟了,我们要请小朋友们到这里走红军岭,体验红色之旅。”日前,天台县三州乡下屋村办公楼内,村民陈方标正在就筹备中的红军岭纪念馆畅想未来。

  为了让后代记住当年红军在天台的革命历史,让更多的人关心三州、走进三州,今年72岁的陈方标已经努力了10年。

  现在,全长约13公里的红军岭沿线已建成红军亭3座,沿途红军休息过的部分路廊也已得到修葺,初步具备了开展革命传统教育的条件。

  三州,又叫岭上,位于台州、金华、绍兴三地交界而得名,1927年党组织在这里开展革命斗争,是革命老区。

  2004年,当地乡贤张善相找到陈方标,交给他一叠史料,希望陈方标通过史料,丰富三州老区的革命史,并设法开发三州的红色旅游线路。

  起步艰难,但说到红军,当地村民都有一种亲切感,这让陈方标很有动力。“要想让大家走红军岭,来接受教育,必须用好史料。”陈方标觉得,必须把真实的历史告诉大家,才能得到认同。

  天台县党史研究室副主任曹钦涛解释这段历史:1935年,中国工农红军挺进师为打破强敌围剿浙南根据地,派第一纵队进入浙东,准备打到蒋介石老家去。当年10月,在三州乡梅枝岭一仗中,杀死杀伤敌官员及武装3人,把革命战火烧到了新昌镜岭区域。

  在梅枝岭头,一座石亭高高耸立,亭内的黑色大理石石碑上是解放后天台第一任县委书记邹逸题写的“红军岭”3个大字,旁边刻有朱德的《经闽西感怀》一诗。

  这是红军岭上建起的首座反映天台红色革命的实物,也是由陈方标父子带头发起并捐资建造。

  梅枝岭头红军亭建成后,陈方标一心想在三州乡政府所在地下屋村也建起一处红军纪念地。他说:“单靠个人力量,要想保护、开发红军岭几乎没有可能,众人拾柴才能火焰高。”

  2013年3月,乡里拆除了下屋村村口一处违法建筑。陈方标想:“如果能在这个地方建一处红军亭,既可以扩大革命传统教育的影响力,又可以美化村容村貌。”陈方标找到同村侄辈陈衍统商量,在陈衍统的支持下,红军亭终于建成,花费近30万元。

  此后,峇溪口的革命后人也行动起来。这里是红军进入红军岭的第一站,现已矗立起了一座漂亮的石亭。


浙江日报 人文·社会万象 00015 “红军岭”上夕阳红 2015-03-12 3715071 2 2015年03月12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