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2版:经济

让浙江制造走进质量新时代

  高鹰忠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要实施“中国制造2025”,加快从制造大国转向制造强国。制造业的发展质量问题,是经济结构调整的战略问题,事关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前不久,中国游客在日本“抢购马桶盖”成为新闻热点,这既折射出中国民众对高质量产品的热切需求,也反映了对当前国内某种低质量生产和监管“惯性”的不满意。

  目前,浙江制造业已形成较大总量,但仍存在产业层次不高、科技创新能力不强、品牌集中度不高、产品附加值低、核心竞争力缺乏、制造业发展的总体质量效益不够理想等问题。面对经济新常态,浙江省委、省政府适时作出联动实施标准强省、质量强省、品牌强省战略,积极运用标准、质量、品牌手段,以质量提升对冲速度放缓,助推中高速增长,引领中高端发展。打造 “浙江制造”品牌,与中央的决策部署不谋而合,与习近平总书记“三个转变”精神相符,与新常态下经济发展战略取向一致,吹响了我省制造业迈向“质量时代”的集结号。

  打造“浙江制造”品牌,充分发挥了标准在引领、规范品牌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只有高标准,才有高品质,才能高端化。“浙江制造”品牌至少要具备四个鲜明特征:一是“创新性”,企业需牢牢掌握产品核心技术的自主知识产权;二是“先进性”,企业管理需实施卓越绩效等先进方法,产品技术指标需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三是“带动性”,企业能带动省内产业链协同制造发展;四是“责任性”,企业要诚信经营,并注重环境改善、资源保护、社会服务等社会责任。要从基本特征破题,制定“浙江制造”地方标准,统一规范“浙江制造”品牌建设的基本要求。

  打造“浙江制造”品牌,牢牢牵住了“质量”这个牛鼻子。质量是产业、企业生存发展的生命。要在保证产品质量安全、严守市场消费安全底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质量供给,推动制造业向中高端迈进。通过加大科技创新投入,推动产品向质量型、差异化竞争转变。通过实施标准提升工程,研制一批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浙江制造”产品标准,升级产业层次,提升产品档次和附加值。通过积极推广应用先进质量管理方法,不断提高产品的可靠性、稳定性和一致性,多出优品、打造精品。

  打造“浙江制造”品牌,有效发挥了市场机制的作用。金杯银杯不如市场的口碑,金奖银奖不如市场的夸奖。必须建立一套市场化推动机制来打造“浙江制造”品牌,构建质量共治局面。要重点研究如何确立企业的主体作用,同时要建立“企业自主申明-第三方认证-政府监管”的认证模式,强化企业主体责任和认证机构的连带责任,确保“浙江制造”的权威性和有效性。此外,要进一步简政放权,用政府权力的减法换取市场活力的加法,同时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加强质量公共技术平台建设,为“浙江制造”的质量服务需求提供有力支撑。

  打造“浙江制造”品牌,需要发挥企业家才能,需要提升产业技术工人素质。要建立鼓励创业、专注实业的制度环境,最大限度调动企业家的创业创新积极性,发挥好引领“浙江制造”升级的正能量。产业技术工人是“浙江制造”的主力军,要建立完善由职业院校、成人学校、社会培训机构、公共实训基地、技师工作站和行业企业等共同参与的技能人才培养体系,为“浙江制造”输送一大批高的产业技术工人。要通过强化职业理念、提升职业技术,为“浙江制造”品牌建设提供不竭的动力。

  打造“浙江制造”品牌是一项长期性任务、系统性工程,需要付出持久而艰苦的努力。要按照品质优异和技术自主创新、管理创新、制造方式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的导向,以传统优势产业、高新技术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为重点,以行业龙头骨干企业、中小企业“隐形冠军”、现代产业集群为主体,梯次选择一批制造业企业为培育对象,逐步实施“浙江制造”品牌培育工程。通过先行培育打造一批“浙江制造”品牌标杆,发挥示范效应,逐步带动“浙江制造”面上推进。

  尽管打造“浙江制造”品牌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我们要充满信心、坚定信念、保持定力,毕竟浙江制造业已经具备了很好的基础和条件。从历史上看,“德国制造”和“日本制造”的美名并非与生俱来,也是经历了由低质到高端、由低成本向高附加值、由仿冒向自主创新的崛起过程,只要方法得当,持续推动,假以时日,“浙江制造”一定能成为集质量、技术、服务、信誉为一体,市场与社会公认的优秀品牌,实现国内国外两个市场的“双满意”。

  (作者为浙江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局长)


浙江日报 经济 00012 让浙江制造走进质量新时代 2015-03-11 3810500 2 2015年03月11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