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清一老妪4年拾荒助公益
孩子们的“林阿婆”
记者 丁谨之 通讯员 沈思乔 赵方正
这几天,德清县群安社区又收到了一笔500多元的爱心款。社工告诉记者,这笔标明希望用于救助贫困孩子的爱心款,他们每年都会收到。而捐款人一栏都写着同一个名字:林少梅。
起初,大家都以为热心慈善的林少梅家庭条件较为宽裕。后来才得知,生活清苦的她为筹得这500多元善款,每天晚上都外出拾荒直到凌晨。“让孩子们过得好一些”,是她行善的初衷。她最快乐的事情,就是听到受助孩子们亲热地喊她一声“林阿婆”。
走进林少梅60余平方米的小家,屋内整齐摆放着使用多年的老式家具。家用拖鞋是林少梅亲手缝制,布料不是用旧衣服剪的,就是向熟识的裁缝师傅讨来的。阳台上堆满了塑料瓶和铁罐头,高过了林少梅的头顶。每天下午,她都会将前一天的拾荒所得仔细地洗干净,分类放好。
“这些全是昨晚捡到的。”林少梅指着两个黑色大塑料袋,开心地说。每天晚上8时到凌晨的4个多小时,是林少梅固定的工作时间,无论严寒酷暑,从不停止。为了多卖一点钱,林少梅从不与沿街收购的小贩交易,宁愿颤巍巍地走上一个多小时,把捡来的瓶子卖给104国道附近的废品回收站。
4年前,林少梅在千秋广场散步时,看见散落在地的矿泉水瓶,偶然间萌生了回收的念头。“当时我就想,广场这么干净,不能因为乱丢的瓶子影响卫生,收起来还能卖些钱。”于是,林少梅开始了夜间拾荒。
尽管有人常在背后指指点点,但林少梅不以为然。“我不偷不抢,靠自己劳动赚钱,不管别人怎么说!”如今,夜幕降临后的千秋广场、春晖公园中,林少梅背着蛇皮袋的佝偻身影已为许多人熟悉。为减少与邻居碰面的尴尬,林少梅特地在晚上出发,最晚一次回家已是凌晨2时。
这笔钱来得艰辛,林少梅却将其中的绝大部分钱用来行善。每年儿童节前夕,她都不忘看望社区里困难家庭的孩子,并送去牛奶、毛巾、肥皂等生活用品。
“妈,你年纪大了,就别再出去捡了。”女儿再三嘱咐,林少梅却依然坚持。“我现在腿脚还行,能捡瓶子继续帮助别人,自己也开心。”林少梅对于行善的这份执着,始于自身的经历。
七八年前,林少梅卖菜为生,丈夫工资微薄。夫妻俩除日常开支外,还要赡养卧病在床的婆婆,供一对儿女上学,生活拮据。社工得知后,为他们申请了低保。正是这笔低保金,帮助他们度过了最艰难的时期。后来,儿子大学刚毕业还未找到工作,林少梅就放弃了低保金,说要把它让给更需要帮助的人。
“过去我受过帮助,现在有了机会更要回报。”如今,林少梅又将一腔爱心倾注到了身患重病的义工李敏身上,一次次带着自己积攒下的钱前去探望。
林少梅的善举,感动了德清这座小城。县义工协会根据林少梅的帮扶模式,建立了“义工结对困难儿童”的机制,与县内智力障碍儿童学校合作,专设义工“培康组”,进行结对帮扶。此外,还有“义工互助”活动,不仅将爱心资源向外输送,也帮扶困难工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