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3版:人文

开在崖上的桃花

  刘慧

  我与路遥相识是因为《平凡的世界》。

  那年,大约是1989年,我因此书从宁夏银川去陕北采访作家路遥。按他指定的路线,经黄陵、安塞、绥德、米脂,再北上榆林——初春的时节,走在山坳里,满目黄土,满目黄沙,忽然峰回路转,崖上立了一株粉红色的桃花,孤零零,崖上桃花疏朗枝条上的那点点粉红,几乎要被触目惊心的黄土颜色淹没。

  孤独的桃花,如同眼前孤独的路遥,从来不是在稿纸的格子里写字,而是在黄土与蓝天的浓郁背景下,用他的心血写完百万字的巨作。

  我也想起了1990年的初春,每天吃过晚饭,播完新闻,毛阿敏演唱的主题歌响起,陕西电视台准时播放根据路遥同名小说改编的电视连续剧《平凡的世界》——你能看到的,就是苦难中的信心,不能夺走的盼望,永不止息的爱,平凡中的苦涩,以及今生的骄傲。

  眼下,随着新版电视连续剧《平凡的世界》在北京和上海卫视热播,与路遥及小说《平凡的世界》有关的故事渐次跃入人们的眼帘:艰难的爱情、苦难的生活、不屈的奋斗和黄土地的苍凉……剧中最走心的那些台词,总有一句让你热泪盈眶:要知道,春天的道路依然充满泥泞!

  故事从1975年初春开始,一个平常的日子,细蒙蒙的雨丝夹着一星半点的雪花,黄土高原严寒而漫长的冬天就要过去,但真正温暖的春天还远远没有到来——是的,这是路遥写的一部大书,向陕北的历史作交待的一部大书。路遥从自家的村子写起,写到延安,写到铜川,一直写到西安,横穿中国1975年到1985年的10年巨大变革时期——这是路遥献给故土的礼物。

  《平凡的世界》无疑是路遥呕心沥血之作。小说完成后,路遥有一段时间甚至不能从书中回到现实世界来,连过马路也要人搀扶。当时,我问他为什么写作那么拼命?路遥说:当《平凡的世界》第一部出版,第二部还是打印稿,第三部才是初稿时,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就决定播出全书。“这种非同寻常的信任,使我不能有任何一点懈怠。我意识到,千百万听众并不知道这部书的第三部分还在我的手中没有最后完成,如果稍有差错,不能接上茬而被迫中断播出,这将是整个国家的笑话。”

  采访路遥后我才知道,他是豁出命来写作的。当《平凡的世界》写到三分之二时,他已经病入沉疴,甚至可以说是奄奄一息,是靠了榆林著名老中医张鹏举的中药,才勉强活过来,张鹏举告诫他:“要彻底休养!”

  但是,为了写作,路遥选择了与时间拼命。他形容自己:“像牛一样劳动,像土地一样奉献。”他希望自己能给读者一部完整的作品,他实现了这个承诺。“1988年5月25日,我正是在这一天最后完成了《平凡的世界》的全部创作。写完最后一笔,到镜子前认真地看了看自己,我看见了一张憔悴不堪的脸,苍老得像个老人。”

  这是一部用生命写成的书。在平凡的世界,有一种平凡的声音,却令人回肠荡气。1991年3月,《平凡的世界》荣获第三届茅盾文学奖。1992年11月17日,作家路遥在初冬的寒风中永远地告别了这个世界和他深爱的读者,年仅42岁。

  可是,读者与路遥从来没有分离——路遥去世后的23年里,尽管我们的世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仍然热切、投入地读着路遥的书。因为杰出的作品一定会有持久的魅力,因为人们读出了人生的诗意。

  我与路遥最后一次相遇,是在茅盾文学奖颁奖典礼上听他发言:“我们的责任不是为自己或少数人写作,而是应该全心全意全力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需要。人民是我们的母亲,生活是艺术的源泉。人民生活的大树万古常青,我们栖息于它的枝头就会情不自禁地为此而歌唱。”

  如今,面对电视镜头,遥想陕北黄土地,那株开在崖上的桃花,又该透出一身红……


浙江日报 人文 00013 开在崖上的桃花 2015-03-10 3809228 2 2015年03月10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