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阳推广环保酵素——
垃圾变肥料 减量又治水
记者 马悦 通讯员 徐磊
近一年来,富阳区常安镇的环保“达人”何丹,几乎每天都忙着制作“宝贝”:厨房里的果皮、菜叶,被装进大大小小的密封塑料桶里,加入“配方”3个月后,这些垃圾就成了“营养液”。这种名为环保酵素的“营养液”,不仅能减少垃圾,还能净化水质、修复土地,妙用无穷。
貌不惊人的环保酵素,到底能发挥多大功效?农村普遍存在的垃圾难题,在常安镇是如何解决的?记者来到富阳一探究竟。
试验“酵素治水”
“酵素的制作方法很简单,红糖、厨余垃圾、水,按照1∶3∶10的比例进行混合,密封摆放3个月后就制成了。”说起这个“宝贝”,释果航掩饰不住得意。他家摆放着大大小小的密封塑料桶,都是用来制作酵素的。每只桶上都贴了标签,上面写着酵素的生产日期。
“这个方法,可否用来解决村庄河道的黑臭呢?”去年6月起,常安镇在横槎村等地展开了试点。
“我查过资料,环保酵素能去除生活污水中的氨、氮、磷酸盐等化合物,还能减少大肠杆菌等有害微生物。”常安镇党委委员王莉说,镇里找来大学生村官,又联系了环保等部门,一场“酵素治水”的科学实验,在镇上的污水池、臭水沟里开展起来。上海交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孔海南,也受邀来对镇里的环保酵素治水应用进行指导。
“每个月,我们都组织人员按照1∶1000的比例向池塘内倾倒环保酵素原液。”王莉说,两个月下来,原先河面上漂浮的油腻物不见了,水变清了,能见度大大增加。
与此同时,变废为宝的环保酵素在家用清洁等方面的用途,也受到了群众追捧。“我们将洗洁精、环保酵素、水以1∶1∶10的比例混合再作为清洁剂使用,不仅可以达到同样的清洁效果,还能有效分解洗涤剂中的化学物质,减少生活用水对地下水的污染。”何丹说。
垃圾减量三成
记者看到,在常安镇农贸市场的角落里,50升的塑料圆桶排了3排。每天,市场里的工作人员都会在傍晚时分走到蔬果摊位,收取生鲜的菜叶、果皮、果肉等废料。随即,按照比例放入大桶中,贴上标签,制作成当日的环保酵素。一旁的货架上,新鲜出炉的酵素按不同比例进行稀释,分成小瓶装,免费供给有需要的人。
在东风村,村民每天晚上都会把厨余垃圾放在家门口,隔天一早,保洁员徐宝相就骑着三轮车,挨家挨户收集生鲜垃圾,集中运送到村委会门口。经过简单的筛选、切碎,这些果皮残渣、蔬菜叶子、树上掉下的果子等,都被放入到制作桶内,做成环保酵素。一天下来,投入桶内的生鲜垃圾数量超过100公斤。
走进横槎村,几乎每家每户都有一个大酵素桶。“以前我们环保意识差,也不懂垃圾分类,现在有了环保酵素,家里的垃圾少多了。”村民何爱仙笑着说,“现在全家人都爱上了做酵素。”
“以往两三户人家,一天就把门口的垃圾桶堆满了,现在,保洁员一周来收集一次都没问题。”横槎村村干部何小琴介绍,村里每户村民每日产生约1公斤厨余生鲜垃圾,其中有80%用于制作环保酵素,全村生活垃圾总量下降30%。
如今,越来越多的普通村民加入到制作环保酵素的队伍中来。全镇16个村的2000余户农户开始制作环保酵素,占常住人口的一半以上。截至目前,共计制作环保酵素约25吨,可投入使用环保酵素达20吨。
生态前景广阔
去年底,泰国有机农业、环保酵素专家天髓受邀到常安镇做了专题讲座,还手把手指导农民使用酵素渣。这在农民中掀起了一阵波澜——原来,环保酵素是天然的肥料,可为植物提供肥料与营养,同时还可以对土壤中的重金属起到分解作用,从而有效改善土壤肥力。
脑子活络的吉庆农庄负责人倪庆凤,立马在自家的200多亩果园里建了块农耕实验田,又一口气做了55大桶环保酵素。“果园里淘汰下来、卖相不好的火龙果、樱桃,还有树上掉下来的果子等,都可以用来做酵素,这些纯天然的肥料,可以让水果、蔬菜更好地生长。”
“没有了化肥、农药,用酵素灌溉的蔬菜,叶片反而肥厚了,生长势头明显优于未浇环保酵素的蔬菜。”倪庆凤每天都要蹲在田间,细细观察实验田里的火龙果、梨等。“以往一棵苗木所需的有机肥料价值15元,而用酵素施肥只需两元,如果实验成功,不仅保护了环境,经济效益也会有所增加。”
富阳市铭卉芦笋种植基地负责人张利英粗粗估算了一下,基地内的500亩芦笋,一年需施肥三至四次,每次施肥得用掉500多吨有机肥,如果全部用酵素代替,一年至少可节省投入近百万元。
如今,除吉庆农庄外,常安镇的水映山庄、富阳市铭卉芦笋种植基地等,也都开始积极推广环保酵素农业应用。“如果环保酵素利用得当,‘绿色’、‘环保’、‘无农药’将成为我们常安农业的招牌。”镇党委书记林高贤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