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海洋二所科学家坚守海外搞科研
深海大洋逐梦想
记者 曾福泉 通讯员 陈斯音
本报讯 羊年春节前后,海洋二所多位科学家仍坚持在海外执行科研任务。他们有的随“大洋一号”航行在西南印度洋,在我国硫化物合同区开展各项作业;有的在“向阳红9号”科考船上,参与“蛟龙号”深海潜水器对印度洋海底热液区的探索;有的随“雪龙号”来到南极洲,在企鹅的陪伴下度过春节。
春节期间,记者向远涉重洋的科学家们发去了电子邮件,在紧张、艰巨的科研工作之余,他们用简洁的语言写了回信,字里行间流淌着科学家们献身科考事业的崇高情怀,以及对家乡与亲人的深深牵挂。
海洋二所助理研究员韩正兵说,今年已经是自己第5次在南极过年。北半球的瑞雪丰年正是南极的夏天,是科考的优良时机,在南大洋开展海洋化学、生物和地球物理等课题研究的科学家们不得不经常牺牲陪伴家人的机会。
科学家们抓紧在海面上的每一分钟开展科考工作,实行轮休倒班。在“雪龙号”上进行海洋化学研究的海洋二所副研究员孙维萍说,不同专业的科研工作者组成团队,24小时连轴转。“每个人只休息两三小时甚至几十分钟,就继续抖擞精神投入到工作当中。”海洋二所科学家共获取了各类样品与数据2000多份,掌握了此时南大洋海水中营养盐、溶解氧、颗粒有机碳、叶绿素a等指标。这些将帮助科学家进一步了解南大洋的碳循环过程,并分析其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
与此同时,在西南印度洋的“向阳红9号”上,参加工作不久的海洋二所助理研究员梁锦度过了人生中第一个“海上新春”,这成为他刚刚开始熟悉的海洋科考事业中一段印象深刻的内容。第一次出海的梁锦体味着远洋科考的种种新奇,学习着老一辈科考工作者们井然有序的工作节奏。
梁锦在发往家乡的邮件中说:“想念以前每年除夕夜陪父母看春晚,零点放烟花。想念聚少离多的妻子,想念兄、嫂及小侄子。希望家人在新的一年里身体健康,小侄子快乐成长。”在西南印度洋、在南极洲,科学家们一般通过邮件或即时通讯软件——“海信通”和家人联系。记者发稿时,孙维萍和同事们已到达南极中山站休整,并给本报发来在南极的留影。她说:“船上的全体队员组成了一个大家庭,能在这个大家庭里度过羊年新春,也是可遇不可求的缘分。”
漫长的海外科考任务总是伴随着思念,每逢佳节,这份思念就加倍了。在“大洋一号”上,8级大风和4米多的浪没有影响船员们欢度除夕,首席科学家挨个船舱送去“福”字和春联,晚上还组织了文艺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