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华汤溪镇手工艺人女承父业——
茶罐窑的别样人生
记者 张丹丹
开发区报道组 李丹 覃小华
一把茶壶,父亲手上卖30元,怎么到了女儿这里,就能卖1200元?
金华婺城区汤溪镇茶罐窑村,祖辈留下的陶艺颇有名气。但这种用观音土烧制的陶器,靠实用打招牌,世世代代卖的都是童叟无欺的“白菜价”。如今到了新一代手艺人手里,有了点宜兴紫砂壶的影子。
壶还是原来那把壶,只是主人的不同,有了截然不同的光景。
两种性格:热起来
如今还在兢兢业业做着这门手艺的,还有吴根法和吴月芳。他们是父女俩,性格脾气却南辕北辙。
吴根法是本分勤劳的手艺人。每天清晨,他就兢兢业业地打土、拉坯、晾晒、做壶。隆冬的日子,-1℃左右,老吴还在湿冷的拉坯房里忙碌着。火炉会蒸发观音土里的水分,因此不能用。他就靠多穿几件冬衣御寒,双手却还得浸泡在冰水里。
勤劳是祖祖辈辈留下来安身立命的根本,他一刻也不敢忘。年轻时,老吴一天能做六十多把壶,现在年纪大了,一天大约做四十多把。茶罐窑村的匠人们就是靠着勤劳与本分,名声在外。村里的陶器,用观音土做坯。这种饥荒年代被百姓用来充饥的泥土,土质细腻,更关键的是安全,可直接装水烧汤,是不可多得的好材料。因为透气性十分好,茶罐窑村的陶器,夏日储水十日都不会变坏,驰名金华。多年来,金华人烧开水用的茶壶、药罐、烛台,烘尿布用的火盆,夏天装凉白开用的水壶,冬天取暖用的炭钵……都离不开茶罐窑村的陶器。
但这种朴素、实用的陶器,在时髦潮流里正渐渐被人遗忘。现在,金华大约只有小码头市场里,还能寻到这种陶器的踪影。买的人大多是头发花白的老人,一把40元的茶壶,对方还会砍砍价,35元带回家去。
老一代的匠人手艺,耐用。吴根法所做的茶壶、煲汤罐容量都较大,且十分结实,但顾客如我们,心里也会犯嘀咕:“拿回家用,跟家里的摆设还真是格格不入啊。”
他的女儿吴月芳的陶器则完全不同了。器皿多小巧,且都有独一无二的样式与花纹。有雕工精致的凤凰涅槃,也有构思精巧的荷塘月色,还有返璞归真的树根形状。即使不用,也值得把玩欣赏。
吴月芳这个人,跟她的壶一样,不拘一格。一头长发,穿着自己缝制的大襟衣和鞋袜,被无数人说长得像三毛。性格也无比洒脱:二十岁出头说走就走,离乡背井跑到深圳,做起了雕塑;在深圳事业小成,却因为迷恋茶罐窑,重新回到金华,真是个任性的女子。因此,她从小就是父亲眼中“离经叛道”的孩子:“勤劳是勤劳的,但不本分,怎么沉得下心做手艺?”
恰恰是这种性格,她做的每一件陶器,全凭兴趣爱好。也许正是这样纯粹且没有杂念的艺术品,在义乌文博会上被一抢而空。如今她的罐、壶、茶具,已是千元身价。
一种信念:传下去
两个人虽然脾气不同,但却爱好相同——泥痴。
吴家除了吴根法和吴月芳,吴根法的妻子、儿子、弟弟都会这门手艺,但只有这对父女真的痴迷于此,吴月芳甚至过着接近隐逸的生活。每天除了照顾儿子,几乎所有时间都围绕着茶罐窑。而她的父亲吴根法已经70多岁,却还是不肯跟着儿子到城里住,一定要守着祖宗传下来的那口茶罐窑,每天非要从手上做出几把壶才算过瘾。
“传男不传女”的祖训早已经过时,吴根法虽然嘴里说着“看你这样做壶,我比你吃力”、“你这样慢,能赚钱养活自己吗”……但趁着吴月芳不在的时候,还是偷偷拿出女儿的作品照片给我们看。从女儿初出茅庐到现在的作品,从雕塑到陶罐,十几年的照片,他全都保存得很好。“我这个女儿,艺术方面还是很有天赋的,茶罐窑传到她手里,我放心。”
现在,吴月芳已经确立了“金华市级茶罐窑非遗传承人”的身份,注册了自己的茶罐窑非遗传承研究所。尽管只是个十几平方米的小天地,但却倾注了两代人的所有热情。
有意思的是,吴根法从来都没去过女儿的工作室。他俩对于未来茶罐窑的发展,甚至没有郑重其事地坐下来谈过,但这两人似乎有一种无言的默契:每隔一段时间,吴根法会给女儿拉上二三十个土坯,用塑料薄膜封好;等女儿做好一批,运回来,就进窑烧制。
如何将茶罐窑传承下去,父女二人的心思也都差不多:保留茶罐窑最原始的魅力,朴实无华,返璞归真。
吴月芳除了做陶器,更将所学的雕塑技艺运用到了祖传的手艺中。起初,她也用观音土做过天使、古罗马人像等她拿手的雕塑,但现在,她做的雕塑大都是农村最具乡土气息的娃娃、老人,结果却出人意料地受欢迎。她做的泥人表情传神,更关键的是,每个泥人都能勾起人们的乡土记忆:这个娃娃像童年时的自己,那个老人家跟把自己带大的奶奶一模一样。这种返璞归真,赋予了茶罐窑全新的身份,也让观赏者重新审视这一濒临绝迹的手艺。
“等我老了,谁来给你拉坯?”吴根法这样问过女儿。
“还有阳阳啊,以后肯定像外公,是个拉坯高手。”吴月芳似乎已经找到了后来人。
阳阳,就是她的儿子雷阳,虽然只有11岁,却也是玩泥巴的老手。吴月芳的工作室里有一个独立的架子,上面摆满了用观音土捏的奥特曼。每个奥特曼的姿势完全不同,或站,或走,比起市场上的塑料玩具更加逼真。这些都出自阳阳之手。
现在,吴月芳有意识地放养,不教他任何技巧,也不阻止他玩泥巴。“等他长大了,玩泥巴成了爱好,说不定是将茶罐窑真正传承下去的那个人。”她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