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6版:新闻时评

为中非关系配强发动机

  贺文萍

  2015年新年伊始,中非关系的推进就接连传来了许多好消息。先是1月上旬王毅外长访问肯尼亚、苏丹、喀麦隆、赤道几内亚和刚果(金)等非洲5国,延续了中国外长新年首访必到非洲这一坚持了25年的好传统。紧接着是2月初,中国外交部宣布将很快向非洲联盟(简称非盟)派驻使团,使团内将设置专门负责政治、经济、人文、和平安全等领域事务的部门,为中国与非盟的全方位交流合作增添新的动力。有评论还认为,中国与非盟关系有望成为中非关系的“发动机”和“领跑者”。

  的确,近年来随着非洲一体化进程的推进和中非关系不断从双边走向多边以及越来越多的“两跨”项目(指跨国境和跨地区)的实施,中国与非盟(这一全非洲性的政治实体)的关系也自然日趋紧密。2012年1月,中国共投入8亿元人民币援建的20层办公大楼“非盟会议中心”交付非盟使用。同年7月,“中非合作论坛”第5届部长级会议正式接纳非盟为论坛成员。2014年5月,李克强总理访非时专程到位于亚的斯亚贝巴的非盟总部发表面向全非的中国对非政策讲演,提出了积极推进未来中非在产业、金融、减贫、生态环保、人文交流以及和平安全等六大领域的合作,以及要帮助非洲打造从地面到天空的高速铁路网、高速公路网以及非洲区域航空网络等“三大网”建设的目标,希望通过“三大网”建设以助力非洲实现其把非洲所有国家的首都用高速铁路连接起来的“世纪梦想”以及大力推进非洲一体化的进程。

  事实上,无论是习近平主席2013年访非时提出中国与非洲共同打造“中非利益共同体”,还是李克强总理访非时提出的“三大网”建设,其要义都是助推非洲大陆自身的互联互通、加强中国与非洲之间的互联互通,以及推动实现中国与非洲之间的“两个对接”:一是中国的产业结构调整与非洲工业化发展的产业对接;二是中国“一带一路”发展战略与非洲复兴和发展战略的对接。大力开展以“三大网”为龙头的基础设施建设和致力于实现互联互通,其实也是为实现“两个对接”创造条件。两者相辅相成,互为助力。

  众所周知,基础设施落后是制约非洲经济发展、阻碍外资投资非洲的一大瓶颈。因自身财力不足,非洲基础设施建设每年至少面临200亿美元的资金缺口,而这恰好与中国的“走出去战略”和具有全球性竞争力的基础设施建筑领域优势互补。另外,作为世界上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地区,非洲大多数国家工业化程度相对较低,工业在非洲国家经济中所占的比重仍较小。但非洲拥有丰富的资源、较为廉价的劳动力和广阔的市场潜力,而中国拥有发展资金、适用技术和设备以及从农业国成长为“世界工厂”的丰富发展经验。加之中国当下正在深化经济转型升级,大量优质富余产能和先进装备技术有待向外转移,这些产能和装备技术亦完全符合非洲发展的需要,渴望实现经济多元化和工业化的非洲因此完全可以成为中国产能和装备技术转移的重要承接地之一。

  和中国人民拥有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一样,非洲人民也希望实现减贫和发展的“非洲梦”。而实现非洲的互联互通和工业化即是实现“非洲梦”的必要条件和必经道路。为此,非洲国家以及非洲联盟已先后出台了包括《非洲发展新伙伴计划》、《加速非洲工业化发展行动计划》、《非洲基础设施发展规划宣言》以及《非洲2063愿景》等重要发展战略文件,希望通过工业化、经济融合和一体化将21世纪打造为非洲发展的世纪。因此,从发展的宏观视野看,未来中非关系的可持续发展完全可以以“三大网”建设为契机和抓手,以中非产业对接为主轴而有序和全面的推进,通过基础设施建设和制造业的建立和发展为非洲工业化和经济起飞贡献我们的力量。

  当然,有了发展蓝图并不表明目标唾手可得。在可预见的未来,非洲经济仍将受制于单一经济结构、缺少必要的资金和技术、产业能力弱小、中小企业融资渠道缺乏、人才流失,以及一些国家因战乱和冲突导致工业化进程中断或进程缓慢等结构性因素的影响。“三大网”建设和中非产业对接不可能一蹴而就,而将是一个漫长和艰苦的新旅程。(作者系察哈尔学会高级研究员及中国社科院研究员)


浙江日报 新闻时评 00006 为中非关系配强发动机 2015-02-16 3794465 2 2015年02月16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