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4版:人文·理论视野

创新困难群众帮扶机制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征途中,如何通过切实有效的帮扶,让困难群众早日摆脱困境,进而过上小康生活,是当前帮扶工作亟须破解的现实课题。通过各级组织对困难群众思想上关心、精神上鼓励、物质上帮助,把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困难家庭,帮助困难群众提振信心、树立勇气、自主创业、热爱生活,帮助困难群众物质富裕起来和精神富有起来,这对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意义重大。

  从现实层面看,通过帮扶虽然可以从一定程度上改善困难群众的生活环境、收入状况,丰富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提升他们的幸福指数。但在实际的帮扶过程中,传统的帮扶机制存在着明显的问题和不足:一是过于注重物质帮扶,精神关爱方面有所欠缺;二是帮扶工作过于表面化,没有深层次地发掘致贫原因并采取相对应的帮扶措施;三是“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动态化帮扶机制尚未完全建立,存在养懒汉现象;四是帮扶信息不对称,帮扶单位不能够及时掌握帮扶对象的相关信息,存在着多重帮扶的现象;五是帮扶牵头部门过多过杂,协商沟通机制尚未建立。

  要消除这些问题,真正使帮扶工作取得实效,必须创新传统的帮扶机制。

  要注重“精神帮扶”与“物质帮扶”相结合。帮扶单位在做好常规走访慰问等物质帮扶的基础上,还应注重对结对户的精神帮扶,如可以针对困难户精神文化生活缺乏这一特点,为他们采购与“三农”相关图书,并对这些图书定时进行更新,这样既满足了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也提升了他们脱贫致富的能力。针对困难群体缺乏沟通和交流致使精神空虚这一特点,可以定期或不定期地组织党员干部倾听他们的疾苦与呼声。

  要正确处理好“输血”与“造血”的关系。帮扶单位在做好常规帮扶的基础上,还应注重发掘困难户致贫的原因,再对症下药,不断提升帮扶的效率与针对性。如可以为困难户家庭子女就业提供帮助,为他们提供相关的岗位信息、积极联系相关企业进行推荐、向当地人事部门反映情况争取一定的照顾。通过帮助他们就业既可以解决他们的生计问题,也增强了困难家庭的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这样就能摆脱过去的“养懒汉”模式,有效提升他们的 “造血能力”。

  在帮扶手段上要协调好“传统方式”与“现代方式”的关系。传统的帮扶手段主要是靠人工逐级将问题上报,这样做效率低下。应充分利用现代网络平台,通过网络将帮扶过程中收集到的问题给相关单位进行集中上报,这样可以大幅度提高帮扶效率,也有利于困难群众的困难和问题能够在第一时间得到解决,把不稳定因素降到最低程度,增强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浙江日报 人文·理论视野 00014 创新困难群众帮扶机制 2015-02-13 浙江日报2015-02-1300018 2 2015年02月13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