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4版:人文·理论视野

着力提高高校
专业竞争力

  2014年9月,省政府印发了《浙江省深化高校考试招生制度综合改革试点方案的通知》,规定将全面深化统一高考招生改革,加快建立多类型、多元化考试招生制度。考生志愿由“专业+学校”组成,录取不分批次,实行专业平行投档。

  高校考试招生改革,一方面有助于高校及学科专业发挥优势、办出特色,实现多样化发展;另一方面,也将引起各高校专业实力的重新洗牌,使专业实力的高低对优质生源报考的积极性产生更大影响。因此,对高校来说,专业竞争力和质量内涵的提升将成为学校和专业生死攸关的大事,将直接关系到高校未来的发展前景。

  高考招生改革以后,高校各专业的招生情况将主要取决于以下因素:

  第一,专业社会需求,即该专业培养的人才在社会上的总体需求。社会按专业招聘人才,教育按专业培养人才。专业是在一个或多个学科框架内为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而设置的,其培养计划、课程设置只有反映社会的客观需求,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而灵活调整变化,才能适应社会发展并吸引优质考生报考。相反,如果不以社会需求为导向,过多的高校设置社会所不需要的专业教育,就会造成某些专业供大于求,人才过剩,毕业生就业率低的局面。

  例如,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对浙江等对国际贸易依存度较高的省份来说,就是人才需求量较大的专门类型。后金融危机时代,对国际贸易人才的需求已不仅仅局限于外语好、专业对口、专业理论知识扎实等基本条件,还应包括掌握实际操作技能和行业知识的应用能力、能快速进行信息处理的国际电子商务技能、具有基本国际贸易风险意识和拥有良好的跨文化沟通等综合能力。

  第二,专业校际竞争力,即在校际竞争中,与其他高校相比某专业的外部竞争力和内部竞争力排名。专业的外部竞争力,即竞争环境,是指该专业竞争对手数量和外部竞争的激烈程度,以及反映相对竞争对手地位的专业排名。例如,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在浙江省各大高校都有开设,属于竞争壁垒比较薄弱,开设专业成本和门槛较低,竞争较为激烈的专业类型。

  专业内部竞争力是大学通过自己的发展和努力所积累起来的实力,其衡量和评价指标通常包括:专业建设目标和人才培养思路、师资队伍、教学质量控制与教育教学过程、教学建设与改革成果、人才培养效果、专业特色等。

  第三,高校竞争力,即某高校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及社会服务三方面所具有的比较优势以及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其衡量指标通常包含教学质量、硕博士点、杰出校友、师资队伍、培养基地、校舍设施、体制优势、学科建设水平、科研成果、科研基地、科研项目和综合声誉等方面;外部竞争环境如高校所处地域的经济发达程度、生源情况、政府政策和机构资助等,也会影响高校的竞争综合实力。其中,专业是高校开展人才培养的基本组成要素,其办学规模、办学水平以及特色优势等直接影响着高校的竞争力,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整个学校的办学水平。

  因此,在高考招生改革的大环境下,各高校只有以社会行业需求为导向,调整专业设置和培养方向,仔细分析专业衡量评价指标,认真建设专业内涵质量,发挥人才培养的优势与特色,从根本上提升专业和高校竞争力,才能吸引更多的优质考生报考,并培养出更多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

  【作者单位: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经济学院】


浙江日报 人文·理论视野 00014 着力提高高校
专业竞争力
2015-02-13 浙江日报2015-02-1300014 2 2015年02月13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