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4版:要闻

用生活垃圾换取积分与奖品

桐乡市民热衷垃圾分类

  本报桐乡2月11日电

  记者 李茸 市委报道组 张潘丽

  “叮铃铃”,今天上午8时30分,一辆绿色的车子开进桐乡市世纪花苑小区。

  “来了!”一位穿着睡衣的阿姨拎着瓶瓶罐罐、废报纸直奔车子而来,腋下还夹着一个绿色的小本子——绿色存折。

  从2014年12月起,桐乡在市区的世纪花苑和振东小区开展了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试点。每周固定有三天时间在小区里转悠的垃圾收集车,迅速成为马大嫂们的“新宠”。只见这辆垃圾收集车设计得很别致,车斗上方是一个可以折叠和展开的货架,上面明码标价地摆着油、盐、牙刷、肥皂等生活用品。车身上有宣传语和收购价。

  “这儿比市场收购价高,不用担心秤不准。”小区居民程英红指着车身上的价格清单,兴致勃勃地向记者介绍:废纸板外面0.3元一斤,这儿0.44元,玻璃外面不收,这儿9分钱一斤。知道今天车子要来,“经验丰富”的程英红早已将垃圾分门别类整理好。

  根据垃圾收集车车身的说明,可回收垃圾细分成了饮料罐、纸板、泡沫、塑料、旧衣服、玻璃等十余类,每种类别都确定了指导价,让居民更容易看得懂。

  “来来来。”小区居民方红请身穿橘黄色工作服的工作人员,把自家装修后余下的26块大玻璃全部抬了过来。每块玻璃都有2米来长,一过磅,好家伙,一块重约20公斤。“这些玻璃放在车库里有段时间了,收废品的不收,也不好随便乱扔,这下总算好了。”废玻璃卖了90元钱,工作人员将价格、类目登记在了方红带来的绿色存折上。小区给每家每户都发了本存折,每次垃圾分类回收后,工作人员会将金额登记上去,就像银行存款一样。余额可以留在存折上,也可以现场换取物品。

  程英红换购了两块肥皂、1盒牙膏,绿色存折上一进一出还剩下4.57元,她满意地离开了。而方红看了看货架,发现家里暂时不缺什么,决定先不换了。

  为了保证日常的垃圾分类,小区里分别设有3个垃圾分类亭,里含两个垃圾桶,其中绿色的是可回收垃圾桶,回收衣服、玻璃、塑料、金属、纸张等;红色的是有害垃圾桶,回收废电池、电子产品、废油漆桶、废旧灯管等。

  红色垃圾桶虽然不大,却是为不同类型的有害垃圾量身定制的。只见顶部几排孔,是用于放灯泡的,这样不容易打碎,接下来形状各异的空间分别属于废电池、弧形灯管、废旧油漆桶、长灯管等。为了方便居民使用,垃圾亭旁边的指示牌上有详细的文字和照片说明。这些有害垃圾都将进行无害化处理,而不可回收垃圾及其他垃圾将被统一回收并填埋焚烧。

  那么,效果怎么样?数据能说明问题。截至2月8日,两个小区收到的可回收垃圾总量超过20吨,其中书报杂志类8155公斤、纸板类7801公斤、玻璃1859公斤、旧衣物1432公斤,总价值21400余元。居民“以物易物”761件,总价值4700余元,总参与户数达911户。

  除了得到实惠的居民外,社区、物业、保洁人员纷纷为此点赞。居民自觉为垃圾分类,减少了随意处置的玻璃等垃圾造成的伤害和污染,有利于保洁小区环境。

  最近,桐乡市综合行政执法局的工作人员陈方园一直在围着这项工作打转。她发现,市民的分类意识还有很多可以改善的地方,比如,灯泡和灯管里面都有有害物质,一旦打碎就会污染环境,因此分类时要非常小心。还有,不同颜色的塑料用途不一样,也需要分类。

  收上来的垃圾,其中可回收垃圾再生利用、有害垃圾进行无害化处理、不可回收垃圾及其他垃圾统一回收并填埋焚烧。

  【记者手记】民生实事,贵在细节。垃圾分类不新鲜,但在具体操作中却屡屡遭遇难题。桐乡这次试点,看似简单,却从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出发,在细节设计方面显示出十足的创造力和执行力,比如量身定做的垃圾收集车和收集箱,“以物易物”和“绿色存折”。希望能给其他地方一些参考。


浙江日报 要闻 00004 桐乡市民热衷垃圾分类 2015-02-12 3762417 2 2015年02月12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