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7版:政治纵深

金东探索区域化党建新路——

支部抱团,活力涌流

  核心提示:

  针对基层党组织强弱分化、发展不均等问题,金华市金东区打破壁垒,以村为主体,使各类基层组织分区域“抱团”,建立86个区域党委,有效整合区域内各类资源力量,通过“组织共建、资源共享、党员共管、事务共商、难题共解、发展共促”,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在社会治理中的核心引领作用。

  每每走在下新屋村的村道上,方锦华总是倍感亲切:脚下平坦的道路,两旁崭新的农房,漫山的无花果树,都诉说着这里发生的巨大变化。隆冬时节,这个因无花果产业迅速崛起而闻名的村子,提前透出了春的气息。

  方锦华是金东区赤松镇山口冯村党总支书记,也是赤松山区域党委书记。下新屋村正是该区域党委的成员村之一。一次次嘘寒问暖,一回回排忧解难,他和该村建立了深厚感情。

  在金东区,86个区域党委如同一座座坚强的战斗堡垒,又像一个个和谐的大家庭,让当地基层党组织告别单打独斗,走向“抱团合作”,成为百姓眼中的发展推进器和民生服务队。

组织共建

以强带弱齐头进

  山口冯村的村办公楼是赤松山区域党委的所在地。会议室墙上,一张大红底色的区域党委“全家福”特别醒目,上面印有区域党委委员、10个成员村两委班子的姓名和照片,以及各村党组织新上任时的3年创业承诺。金东区的区域化党建,正是在这里迸发出燎原星火。

  2013年初,赤松镇遇到了一块“硬骨头”:杭长高铁、金丽温铁路扩能改造两大省重点工程要经过下新屋村,涉及41户村民拆迁,但大部分村民不同意,干部工作遇阻,工程进度受影响。当时的山口冯村,是镇里的明星村,方锦华又是当地村民公认的能人。

  “要不让方锦华去试试?”镇领导班子无奈之下产生了这样的想法。为让跨村开展工作更加名正言顺,2013年6月,赤松山区域党委应运而生,以山口冯村为龙头,辐射周边6个村。

  刚走马上任,方锦华就和其他党委委员一起走访下新屋村。他自费买了一批生活用品,当作“见面礼”。但困难超乎他想象:有些拆迁户根本不领情,直接把物品扔到门外。可方锦华等人没有放弃,经过半个多月的日夜走访,以情动人,村民终于同意搬迁了。

  “烫手山芋”解决了,方锦华却发现了更深层次的问题:下新屋村两委班子能力不强,村里矛盾多发,以至于换届选举时村支书一职“难产”。很快,受区域党委委托,山口冯村党总支副书记汪立骏到该村担任“第一书记”。在村办公室,他时常和村干部沟通交流工作经验和发展思路;在田间地头,他帮着村干部共同解决民生实事。5个月时间,他和村干部收获了村民的信任。2014年7月,该村终于选出了村支书。

  人心齐了,党组织战斗力就强;干群和了,发展的信心就更足。如今,下新屋村着力发展无花果产业,建成300亩种植区,上海、江苏、福建、江西等地货商纷纷上门订购,今年还申报了金华市“秀美村”。

  2014年初,赤松山区域党委“扩容”至10个村。村民们明显感到,村干部干劲十足,自己的生活也更有盼头了。

  长期以来,金东区基层党组织强弱不均、发展不平衡。全区508个村,“二星级”以下的低星级村有127个,尤其是一些软弱涣散村,成为基层党建“洼地”。

  而发源于基层的区域化党建模式,激活了基层党建的“一池春水”。金东区通过村村、村企、村校和企企4种联建模式,运用组织共建、党员共管,联合开展村干部培养、党员公益日活动等,推进全区基层党组织整体提升,实现以强带弱、共同发展。

难题共解 围绕中心促发展

  1个企业党委、17个企业党支部、4个企业联合党支部、3个村党支部……这是多湖街道东湄区域党委下属的基层党组织。以前虽是近邻,但他们彼此交流很少,有时甚至还闹矛盾。现在有了新成立的区域党委,党员们相识相助,破解难题、助推发展。

  党委下属的汀村、潭头村和潭头滩村位于武义江畔,兴修水利排涝设施是各村的大事。以前,3个村修建排涝设施时各自为政,问题无法根治。排涝工程年年搞,但村里年年遭洪涝,村民们多有怨言。

  得知情况后,东湄区域党委立刻把此事列为“五水共治”的重点内容,召集3个村召开现场协调会。区域党委还专门请区水务局负责人到现场办公,请设计单位制订最佳方案,终于修建起一条500余米长的排涝渠,赶在汛期来临前彻底解决了内涝问题。

  去年以来,金东区陆续开展“五水共治”、“三改一拆”等42项省、市重点工作,其中多数项目涉及到村,人多意见杂,工作推进难度不小。区域党委通过每月召开议事会,难事一起商量,难题一起突破,有力推动“五水共治”、“三改一拆”等重点工作。

  与此同时,一大批矛盾纠纷也被化解在萌芽状态。

  “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区域”。在金山区域党委,这样的理念已深入人心。每周二上午,区域党委书记、金三村党支部书记兼主任王根强,都会召集另外9名区域党委委员开碰头会,党委委员主要是各成员村党组织书记,大家交流各村工作情况,一起会诊破解难题。区域党委还成立社情民意工作室,推选由老党员、老干部、有威望的长者和社会人士等5人作为首批成员,突发事件及时介入,工作日接访群众,协调解决矛盾纠纷,推动党委、政府各项中心工作,促进社会和谐。

  学校向村民开放运动场所,出资为村里新建老年公寓、整治环境;各村专门安排村干部助理岗位,由学校选派学生到村挂职,协助学校开展治安巡防……多湖街道高教园区内,和谐美好的氛围让人羡慕不已。在这里,上海财经大学浙江学院等3所高校与7个村(社区)党组织,共同组建高教园区党委,通过定期议事、结对共建等方式,逐渐拉近各成员单位的距离。“以前,学校因为征地建设与周边村闹矛盾,有村民甚至冲进校领导办公室拍桌子,现在大家关系好了,就像一家人一样。”浙江交通技师学院的一位老师感慨地说。

事务共商 为民解忧强服务

  土地办证需要哪些手续?医疗保险怎么办?法律维权该找谁?以往,曹宅镇杜宅区域的村民们,常常被这些问题搞得晕头转向。如今,杜宅区域党委以综合性党群服务中心为载体,通过“零距离”沟通、“一站式”服务,真正实现“村民动动嘴,干部来跑腿”。

  在杜宅区域党委党群服务中心,办事大厅宽敞明亮,左侧设有3个便民窗口。其中,服务窗口有专人值班,负责为村民代办计生服务、民政优抚、建房审批、劳动保障等事务;组团服务窗口有移动、邮政、银行等10余个业务单位轮流坐班,面对面服务群众;而在党委服务窗口,每个工作日都有一名区域党委委员和一名联村干部值班,负责处理突发事件,解决民生诉求。

  “以前,我们经常要跑到镇里办事,要是遇到镇干部外出,还得来回折腾。现在方便了,有些事项,只要走十几分钟到这里,就有人帮你办妥,而且态度很好。”来党群服务中心办事的曹宅镇黄金畈村村民杜春香说。

  当前,基层群众的需求日趋多元化,在传统的单位党建模式下,由于基层党组织数量多、分布散、职能有限,一些服务很难直接到达基层,导致服务效果与群众诉求脱节。区域化党建有效解决了这些问题。

  如今,金东区建立起86个区域综合性党群服务中心,整合区域内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卫生服务站、社会调解室、基层文化站等服务资源,下放证照办理、民政社保、户籍计生等21项紧贴群众日常诉求的服务事项,还以党员干部为骨干,吸收群众广泛参与,组建医疗卫生、帮扶救济等服务团队,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各项优质服务。

  据统计,去年以来,各区域党委已帮助代办1200余件民生事项,帮助调处21件信访积案,开展各类志愿服务300余次。

  在一趟趟跑腿间,在一次次奉献中,全区机关干部也逐渐沉到基层、融入一线,接了地气、正了风气,办了民事、顺了民意。同时,通过推行机关干部进区域党委报到制度,全区1000余名机关干部走进基层开展服务。而今,各区域党委已成为他们锤炼作风、考验能力的新平台。

  ■ 专家观点

  中央党校李君如教授:区域化党建,是适应经济社会结构变化、彰显人民主体性、党组织协同发展的需要。金东区区域化党建,在以强带弱、共同发展,政府减压、方便群众,村级矛盾、协同化解3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具有推广价值。今后,应继续坚持非行政化原则,逐步建立健全基层协商民主制度,并探索信息化管理,让区域化党建向更深层次发展。


浙江日报 政治纵深 00017 支部抱团,活力涌流 2015-02-12 浙江日报2015-02-1200013;浙江日报2015-02-1200012;浙江日报2015-02-1200015;浙江日报2015-02-1200011;浙江日报2015-02-1200017;浙江日报2015-02-1200020;浙江日报2015-02-1200021 2 2015年02月12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