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3版:新闻时评

给农业工人点个赞

——衢州乡村调查评论之一

  或许是巧合,衢州三个乡村的采访,记者都是一年间第二次回访。记者摘录的三件事有足够的新闻含量,且有足够价值予以评论。 ——记者手记

给农业工人点个赞

——衢州乡村调查评论之一

  徐 峻

  常山县同弓乡1.1万亩耕地,70%以上的土地已经得到流转。随着土地流转让适度规模经营得以实现,家庭农场、农业合作社、专业大户经营主体如雨后春笋般出现,替代了原先一家一户的农业经营方式。

  生产力发展必然催生着生产关系的变革。一个农业工人群体悄然兴起。她们是农村妇女,他们是农村老人,他们还有一个名称,农业工人。这是一个数量众多的群体,一个与农村一切事物关联度很高的群体,一个还没有引起足够关注和重视的群体。

  同弓乡一万多人口,3700户人家,每户差不多有两个用农村惯例称为半劳动力,全乡有6000左右这样的半劳动力,多数人成为农业工人。他们把承包土地流转出去后,又扮演着农业工人的角色。

  农业工人,从事农业生产,按时上下班,每月拿工资。他们收入主体尽管已经是工资,但不完全是无产者,仍然是对土地有长期承包权的实际主人。他们几乎是集中干活,专门从事农业商品生产和加工,并伴随着机械化劳作,可以自由选择雇主,已经具备现代工人的属性。他们的数量在很多地方已经超过自己从事承包地生产的农民,虽然他们还是被称为农民,但其实已经是一支庞大的农业工人队伍。

  农业工人群体的形成,是农业生产的一个深刻变化,是农民阶层的一个崭新变动,是农村社会的一个重大改变。这,对于农村一切都会产生高度的关联性,对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都会产生深刻的影响,对于农村未来走势将会起到决定性的作用。这,不知政府有无引起足够重视?不知社会有无引起足够关注?不知学者有无展开足够研究?

  农业工人群体形成,让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充分就业机会,让工资性收入成为农民增收主体,让众多农民奔小康有了一个扎实基础。

  同弓乡在家所有的劳动力,都可以就地就近就业,成为农业工人。用当地一位农场主话说,当地劳动力很紧缺,雇主有时还要看雇工眼色,稍微不对劲他们拍拍屁股走人了。按照男性工人一天100元,一年工资收入3万元以上,女性工人一天80元,一年工资收入也能在2.5万元以上。如果一个家庭有两个农业工人,可以为家庭贡献近6万元的稳定收入。这相对浙江农民人均收入近2万的统计数据来说,已经是一个很有分量和意义的数字了。

  农业工人中相对年轻点的主体是妇女。她们一边从事农业生产,一边承担起家庭主要家务。她们既要照顾年迈老人,又要抚养年幼孩子。她们是家庭的“顶梁柱”,是农村的守望者。她们进入农业工人队伍,就地就近就业,个中意义,社会学家可以写上一本书。她们有一份稳定收入,可以提高农村妇女经济地位,又为家庭增加一份不菲收入。她们在家附近工作,可以照顾到全家大大小小,对缓解农村“留守系列问题”作用不可低估。她们成为农业工人,集体劳作,信息畅通,对农村文明进步推动作用很大。她们这个群体的特殊地位,对于坚守农村浓浓记忆,对于传承农村传统文化,对于保持农村社会稳定,某种程度上起着十分重要作用。

  用同弓乡领导的话说,当地农业工人,男性职工50岁以下几乎没有,60岁上下算是年轻的。说明农村中一批身体健康的、上了年纪的农民,也能就地就业,成为农业工人。这个群体在农村中有较高地位和威望,发挥着独特的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他们在农业生产上的技术和经验,仍绝对是最娴熟的,农村年轻人也是无法相比,在农业生产中起到主力军的作用。他们年收入基本上能保持3万元以上,仍是家庭收入一个主要来源,经济独立性也决定他们能够保持个人的尊严和权威。他们这个群体在农村中居于长者地位,对整个农村发展,对社会稳定、文明进步、文化传承,起到决定性作用。

  农业工人队伍,很少看到年轻人,特别是有文化知识的年轻人更为稀缺。这当然是一个遗憾。这种情况在一个时间段里还会存在下去。劳动力结构同生产力水平和产业结构是相匹配的。当下农业生产水平和它所能给出的报酬标准,还不可能吸引年轻人,更不可能吸引文化年轻人。再说,当下农业工人结构,同一般的农业生产水平也是基本相适应的。他们完全能够承担起一般的农业生产,他们拿到的并不算高的那份报酬,也是同当下农业生产效益相平衡的。

  吸引知识青年回农村创业,时间节点已经到来。农业规模经营需要大量的有文化的年轻人,农产品加工、销售、流通需要他们,正在兴旺发展起来的农村电商更是需要他们。只有让文化年轻人更多参与到农业创业中来,由他们来提升农业生产层次,提高机械化程度,拓宽农村经济市场,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只有那一天的到来,农业生产才能吸引更多文化年轻人进入。

  记者这次衢州乡村调查,强烈感觉到年轻大学生回农村创业的趋势已经出现。同弓乡一位接受记者采访的家庭农场主,就是毕业于浙工大的研究生。他那前瞻性的理念,娴熟的市场运作,细节处也能烙上文化印记,让记者敬佩不已。记者在衢江区采访时,区领导说,近几年有近百名年轻大学生回乡在农业生产领域进行创业。他们是现代农业的引领者,是农业工人的组织者,是农村未来希望的传承者。这,很值得期待。

  同弓乡一万多亩耕地上,形成数以千计的农业工人,还说明对现代农业的作用应该有一个高看一眼的再认识。走进同弓乡土地,可以看到很多高档的塑料大棚,里面大都是价格不菲的火龙果、草莓,还有灵芝、猴头菇,亩产效益基本上在万元以上。更让人高兴的是,在同弓,在常山,在衢州,现代农业发展已经出现一产与三产融合,有的一、二、三产融合,给农村经济带来广阔空间,给农业工人未来也带来无限希望。

  农业工人,最勤奋,最辛劳,最有责任感。他们不仅承担着农业的繁重劳动,更要承担起家庭的琐碎家务。农业工人是当下许多农村的主体。他们维系着在外打工者的家庭根本,承担着抚育后代和照顾老人的重大责任,是家庭的中心和灵魂。他们守望着乡村记忆,传承着文化风俗,是农村的符号和根基。他们是农村的守望者、传承者、耕耘者;他们是家庭的脊梁、亲情、温暖;他们是城里很多人的根、源、父母长辈。他们干的是最辛苦的活,过的是最简朴的日子。记者农村采访每每看到他们淳朴的脸庞,总有一股暖流和敬意油然而生。他们或许是最底层的“小人物”,但他们身上蕴藏的力量是巨大的,他们的人格品质是伟大的,他们对整个社会的贡献更是值得最高赞美的。新闻报道给他们点个赞,让社会高看他们一眼,让政府给予他们更多关注。

  “人人有事做,户户有收入,这就是新农村。”记者离开同弓乡,随即走进开化县航埠镇金星村采访,村支书郑初一告诉记者,这是时任省委书记习近平当年到金星村调研时跟他说的。同弓乡农业工人,就地就近就业,就是人人有事做,户户有收入,是新农村的典型画面。用总书记通俗易懂的话,解读同弓乡农业工人的意义最好不过了。这,恰恰触动了记者,记录下这件新闻并予以评论。


浙江日报 新闻时评 00003 给农业工人点个赞 2015-02-11 浙江日报2015-02-1100008;3787465 2 2015年02月11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