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7版:专版

攻坚环境整治 打造宜居家园

  沿着朱家尖定向河往南沙方向走,一眼就能看到河道中段的岸上,立着一个显眼的“河长”公示牌,除了河道的基本情况外,区级河长、镇(街道)河长、河道警长、联系部门以及河长职责、监督电话等,一目了然。

  普陀自古钟灵毓秀、山黛海蓝。普陀人格外珍惜大自然的这份馈赠,也一直坚守着这方绿水青山、蓝天白云。“普陀的发展,不仅要看总量和速度,更要讲究有质量的增长,是人、产业和城市的同步提升。”普陀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认为,环境既是竞争力,也是普陀的一张名片。“宜居”不仅要满足人们最基本的居住需要,还要有相关的配套设施和完善的社会保障,提供环境优美、生活便捷、文明和谐的人居环境。

  这几年,普陀以“壮士断腕”的决心淘汰落后产能,不刻意追求经济的高速发展,宁愿放弃高效益的工业项目,也不愿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在快与慢的取舍之间,普陀选择了“慢下来”。

  对此,普陀制定了环境综合提升三年行动计划,按照“全景普陀”理念,实现全域景区化,形成全岛全景,岛岛相连。围绕打造海上花园城滨海板块、国际旅游岛群核心板块、国际生态休闲岛核心板块“三大板块”,全面提升普陀城市形象和功能品质。

  在环境综合整治中,普陀借“五水共治”的契机,实施水映普陀“海上水乡”工程,主攻清河净水,在全市率先编制完成了《河长手册》,213条河道全部落实“河长制”、河道“警长制”、“一河一策”制等。

  “海上水乡”不仅治理污水,还让清流环绕、鱼翔浅底,通过“清河净水”、“保供水”、“抓节水”等措施,让缺水的海岛再不缺水。目前,普陀区已提前消除所有垃圾河,整治达标51%黑臭河,完成渔农村污水治理5330户,并依托现有水系,促进连贯成网,建成景观河道50公里。

  “全景普陀”从绿做起。旧城区拆旧建绿、见缝透绿;新城区立体营绿、规划种绿,完成平原绿化2675亩。以绿色轴线连接水系,以慢行系统串联景观,普陀本岛最大城市湿地公园初见雏形。

  去年,普陀还淘汰了黄标车1886辆,完成率135%;关停并转137家水产制冷企业;陆上整合所有鱼粉加工企业,海上驱逐外省违规鱼粉加工船,空气质量继续领跑全国。我们借势“三改一拆”,实施沈家门“一体两翼”改造,建设“一港两岸”景观,重塑十里渔港繁华,打造活力“普陀湾”。

  如今,无论本地人,还是外地客,一踏上普陀,脚步自然而然慢了下来,诗意地生活。人们在这里玩海听涛、礼佛禅修、购物休闲,“日游风景,夜看风情”。

  普陀,一座独特魅力和个性的城市,一座舒适宜居、幸福和谐的城市,一座离开后会难忘和想念的城市正缓缓向我们走来。


浙江日报 专版 00007 攻坚环境整治 打造宜居家园 2015-02-10 浙江日报2015-02-1000015 2 2015年02月10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