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9版:美丽乡村·走读

澥浦农民画,
扑面的生活气息

  本报记者 吴晓鹏

  通讯员 盛柏臻 戴旭光

  清晨,踏着曙光下的乡间小路,伴着泥土的清香,品味四周墙壁上那多姿多彩的画作,陶醉于一幅幅风格各异的美丽画卷中。

  宁波市镇海区澥浦镇被称为“农民画之乡”,身临其境,果真名不虚传。当地农民以“三农”、“廉政”及“和谐生活”等为主要创作题材,充实美、风格美、意境美集聚其中,乡村、民俗、自然跃然画中,映射出村民的审美理想与情感。

  农民画,让山村出了名

  月光、古街、小桥、水面……一路走、一路看、一路思、一路醉,行走在澥浦镇十七房村的小路上,每一幅画卷都在演绎一段乡村故事,每一个场景都是还原昔日生活。

  澥浦农民画始于1980年,在最初的7年间,原镇海县文化馆辅导老师专门培训了一批澥浦青年,并逐渐成为具有澥浦民间乡土特色的农民画团队。后来颇受著名画家华三川先生等艺术家关注和推崇,金仙的《老来俏》农民画更获得美国民间艺术大展金奖,农民画声名鹊起。

  农民画的创作之源多取材于现实生活,以带有某些寓意的感性形象来表现村民的所思所想,寄托村民们的生活、理想、愿望和追求。就拿《十里红妆》而言,红色的嫁妆、长长的船队、沉沉的聘礼,映红了乡村,充满了喜气。身在现实,思想早已飘进画内,感受昔时的民俗婚嫁。

  30年后的今天,澥浦镇重视乡镇传统文化挖掘与建设,以此推动农民画传承与发展,并确定“三年计划”,进行农民画之乡的创建。展示和传承澥浦农民画,成为人们了解澥浦、关注澥浦、推介澥浦的新亮点。

  现在,该镇农民画唯一传承人高妮娥,通过传、帮、带形式,组织新的农民画创作队伍,以农民画为媒,搭建本土民间艺术交流平台,使该艺术形式得以长期传承。期待更多的爱好者投入到农民画创作这项非遗民间艺术中来,为镇海特色文化注入新活力。

  重韵味,质朴的生活美

  斗鸡、莲花,团聚的晚餐,农耕的忙碌……澥浦镇的村民在创作农民画时,将质朴的生活移情于意象中,描绘于作品上,不仅清新自然,而且乡土气息浓。

  抒发个人所思所感,十二生肖、民间故事、廉政教育都可以成为创作题材。正是这种源于民间的创作笔法,才使它具有无限的生命力。农民画突破“宜藏不宜露”的绘画原理,不给画面留空白,追求画面的丰满充实,画风景显山露水,画人物显形重韵。

  “农民画风格语言的质朴,是农民人格、心理质朴的艺术写照。”该镇宣传委员李启鑫表示,乡村人的质朴与纯真是农民画得以长久发展延伸的动力。村民们通过农民画的形式来表达自己的理想、愿望和追求,反璞归真,情感真诚。

  “我画的就是我想的,爱画啥画啥。”该镇农民画爱好者王丽娜说,他们因为喜欢而感兴趣,因为没有固定的标准而可以自由表达自己的审美感受和审美理想。

  老鹰抓小鸡、荷塘月色、澥浦船鼓、听奶奶讲清官的故事……为了让农民画这一传统艺术形式得以更好地传承与发扬,该镇先后举办了澥浦小学农民画传承基础训练班,澥浦中学农民画创作班,十七房文化礼堂农民画培训班,汇源社区老年农民画培训班,幼儿园教师农民画培训班等七期近230余人次参加培训,现在该镇农民画爱好者队伍近150余人,骨干创作人员22人。今年的农民画发展更是取得突破性进展,两次获得全国优秀奖,并在前不久的全省墙绘大赛中取得一等奖的好成绩。

  新视角,弥漫文化张力

  “哇,这边村里墙壁上的农民画很多很漂亮,我们那边村里墙面多是各种宣传语或者广告,很乏味。”前来澥浦探亲的陈茹告诉记者,第一次来澥浦,很有新农村之感,尤其是在农村文化礼堂和休闲娱乐广场等地,白天可以打球、带小孩、看农民画,晚上了还能聚在一起聊天、做健身操,村里人的生活丰富多了。

  “墙绘农民画既装点了墙壁,又为村里增添了一道新的‘风景线’,如今有亲朋好友过来玩,村里转转就能玩半天呢!”该镇十七房村村民钟松丽笑着说,希望村里和镇里能够在创作出一些新的农民画作品,让村里更多人家的墙壁上画满农民画。

  “以前在家无聊就想着打打牌、搓搓麻将,如今学习了农民画,再也不担心生活空虚了。”汇源社区居民蒉纪元告诉记者,一幅农民画从选题、取材、创作到完成要好几天,只要投入进去就会感觉时间过得很快,每当创作完成一幅作品心里还有一些成就感,送人也好,挂家里墙上也罢,总之学会了农民画,生活感觉愉快多了。

  “我们将以十七房村文化礼堂为澥浦农民画团队创作基地,抓住拳头品牌‘澥浦农民画院’的团队创建,从精英团队中狠抓精品创作。”李启鑫说,有了精品佳作,他们会以澥浦农民画院名义去市里、省里举办展览扩大影响。待品牌影响力产生后,他们还将挖掘农民画的商业价值,让更多村民既能享受民俗文化的乐趣,又能享受带给他们的经济收益。


浙江日报 美丽乡村·走读 00019 澥浦农民画,
扑面的生活气息
2015-02-10 3766975 2 2015年02月10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