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9版:美丽乡村·走读

莫干山麓,裹紧年味风情

  本报记者 陆遥 通讯员 赵方正

  百节年为首,年节是最为热烈隆重的。

  进入腊月,闲了一阵子的农人又忙起来,开始张罗过年的吃食。挂在门口讨喜气的春联,也是不可少的。有了这些传统年俗的装点,乡村,便有了年的味道。

  行至莫干山麓,一股浓浓的年味扑面而来。

  刚刚过去的这个春光明媚的周末,德清莫干山镇举办了热热闹闹的年俗文化活动。全镇8个乡村1个居委会都欢天喜地地来了——有的带来了自家引以为傲的农产品,有的派出了村里闻名四方的舞龙队,有的组织了默默奉献的志愿者。赶年市、唱大戏、送春联、听评弹、赏年画……一个个精彩纷呈的活动,将这个集镇打扮得愈发风情万种,年味十足。

  镜头一:年市,欢腾喜庆

  地点:庾村集镇老街

  金光闪闪的舞龙队一路舞动,将所有人的目光吸引到庾村老街。抬头红色的招牌上,黄色的“庾村年市”四个大字在阳光的照射下,喜气洋洋。街道上浩浩荡荡地摆着几十个摊位。笋干、肉类、花卉、有机食品、年俗用品……摊位沿着老街一字儿排开,游客来回穿梭,目不暇接。

  走到义远农场的柜台,蓝印花布的装饰布上,摆着许多打着“有机食品”的货物,价格不菲。五彩粥米1公斤188元,手工黄酒98元。义远有机农场是镇上的一家大型农业企业,主打原生态的种植模式。“现在很多人的观点改变了,多花一点钱买更健康的有机食品,也是年货消费的一个趋势。”负责的小哥透露说,生意不错。“我们的农产品生产在莫干山的水土上,大家对自己生活的环境有信心,当然对我们也有信心啦!”

  燎原村的许莉芬带着刚烘好的一大袋番薯干,自信满满地来了。许莉芬说:“番薯干一斤卖20元,我带了百来斤货,一个多小时就卖光了。”她的摊子在最末端,生意也如此地好,年市的火爆程度,可见一斑。

  游客傅悦约了朋友,两部车里共六个人早早从县城开上山,买了一大包番薯干,边吃边逛。“品种很多,不知道买什么,还是先逛逛吧。”显然他们是比较理性的消费者。

  游客朱野就显得很比较冲动了,他抱着一大袋花卉盆栽,手上还提着若干个装满笋干的袋子,不时地四处张望。“我打听过了,东西都是各个村的妇女主任专门去农民家里收来的,价格也合理,赶快多买一点回去囤着,过年慢慢吃!”

  镜头二:年俗,融合传承

  地点:莫干山车站

  剪纸、竹扇、做圆子、打年糕等活态非遗传承展示,让各村的能人都活跃了起来。

  “这个布缝好了以后,要翻过来才看不到毛的针脚。”车站里,来自乾元的民间布艺非遗传人唐小英,负责教大家缝制香袋。七八个孩子围坐在她周围,认真地看着唐小英手上的动作。唐小英说:“我们小时候,缝香袋都是基本功,现在的孩子接触这些越来越少了,希望能通过这样的机会,把传统文化传承下去。”8岁的妮妮在妈妈的帮助下缝好了一个心形香袋,转身就送给了妈妈。“唐老师说,香袋有辟邪、醒脑、预防感冒等功效。希望妈妈新年不要感冒!”

  车站对面,南路村的几个妇女正在现场做青圆子。早晨天刚亮,她们带着50斤面粉、100斤柴,从15公里外的南路村出发,来到莫干山车站对面的这个亭子里,开工了。

  “做青圆子是很讲究的。”王杏珠说,米粉是糯米和晚稻米加工而成的,为了更加筋道,一般和20斤米粉需要三个人来完成。

  粉和得差不多了,由沈新琴负责往里面加“青”。她介绍,这个“青”是用南瓜、丝瓜等植物的叶子腌渍而成,掺了“青”的圆子就变成了绿色。

  动作最快的是何林琴,只见她手上沾些油水,把和好的面团摘成一个个的小团子,然后放上猪肉、笋干和咸菜调和的馅料,眨眼之间,一个饱满的青圆子就成形了。为了美观,她们还用模具压上花,点上红点。

  施发珍烧着水,不时往火里添柴。“过年吃青圆子,是我们这边的传统习俗,往往一做就是百来个。邻里之间会主动上门帮忙,一家做圆子,众人齐动手,很热闹的。一天估计能做600个左右。”

  游客朱利安被这样的大阵仗吸引,自己学着包了一个。当品尝到自己亲手做的青圆子时,这位来自德国的老外竖起了大拇指,爆出了一句不标准的普通话:“好吃!”

  镜头三:年味,风情小镇

  地点:清境文化园

  年味,浓了;小镇,闹了。

  这个过去略显衰落的小镇,去年有了一次华丽转身。燎原村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工程,全面实施庾村集镇“精致小镇”建设……老旧的砖瓦墙,泛黄的门牌,阳台的鲜花,把一家家农家小屋装扮得精致优雅,呈现出一个初见雏形的民国风情小镇,一个环境优秀的美丽乡村。

  “外在包装好了,内在也要逐步充实。”莫干山镇副镇长潘侠说,我们在莫干山艺术邮票馆办了陈学璋年画展,增加年味;黄郛莫干农村改良展示馆、陆放版画藏书票馆等也免费开放,让老百姓陶冶情操,更好地感受到莫干风情。

  莫干山镇党委书记沈生章说:“年俗文化节,旨在巩固美丽乡村建设成果,进一步提升精致小镇文化内涵,努力将莫干山镇建设成为最美国际化休闲旅游风情小镇。”希望通过这个平台,进一步挖掘特色旅游资源,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真正将旅游产业做成富民产业。

  沿街商户感受最深,会宾食府的老板娘张丽系着围裙就出来了,激动地说:“我们庾村老街从上世纪60年代到去年一直没改变过,现在好了,老街门面改造了,环境改变了,形象提升了,家门口成了民国风情街。”张丽说,改造带来了人气,往年冬天都是淡季,生意冷清,现在客源不断,带动致富。

  张丽认真地表态说:“我们也要配合政府,保持自己店面的干净卫生,美观整洁,做到诚信文明经营,让每一个门店都称为最美门面,每一户业主都是游客口中最朴实的人。”


浙江日报 美丽乡村·走读 00019 莫干山麓,裹紧年味风情 2015-02-10 浙江日报2015-02-1000008 2 2015年02月10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