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2版:要闻

带着“地图”去巡诊

——记宁海联村医生徐开泽

  本报记者 丁谨之

  县委报道组 陈云松 通讯员 冯枫

  联村10年,村头田间的每条小道他都了然于心。送药送诊,他是父老乡亲眼中的贴心医生。

  他就是宁海县黄坛镇卫生院的防保科医生徐开泽,是个远近闻名的绘图达人。这不是因他爱好美术,而是他的公文包里总放着自制的“慢性病人分布图”,闲暇时常拿出来涂涂改改。

  当年踏上联村路时,徐开泽认不清曲折的村道、记不住患者姓名。说起10年前,徐开泽记忆犹新,“我负责的村子面积大,村民又住得分散。虽然我是本地人,但找路也是个大问题。”徐开泽不得不找来相熟的村民严世朝为他带路,但这也不是办法。

  徐开泽每次下村巡诊时,一手诊筒一手笔,详细记下每名病人的家庭位置。回到家后,他在自制地图中补充。3个月后,一张草图终于问世,数易其稿后,绘出一幅“慢性病人分布图”。展开这张地图,可见大小村道相互交错,超市、学校鲜明标注,更有百余个慢性病患者的姓名将这幅地图填得满满当当。

  严谨的性格让徐开泽对这幅地图“高标准、严要求”。“两个人名间的距离不准确,我也得改。”在徐开泽看来,地图的准确度与自己的工作效率紧密相关。根据地图中病人的远近分布,徐开泽将自己的责任区分成3块,合理安排巡诊路线,不走回头路。部分人名的右下角还标有数字下标。原来,因村中老房子模样近似、难以辨别,徐开泽就用数字表示该病人住在第几个院子,避免敲错门、漏了户。

  这张地图成了徐开泽入户调查的随身“秘籍”。即便在漆黑的夜晚,徐开泽也能准确地找到每名患者的家。完成所有走访任务的时间从以前的4天缩短为两天,这样他就可以把更多时间用在为病人诊治上。一笔一划间,倾注的是这位联村责任医生医者仁心的情怀。

  联村工作中,慢性病防治是重头戏。10年来,徐开泽一步一个脚印,挨家挨户巡访,建立起水井头村和下溪村村民的慢性病管理档案。对129名慢性病患者的病情、家庭状况,徐开泽如数家珍。

  除按照慢性病病人管理规定到户巡诊外,徐开泽每个月还下乡两次,为村民们量血压、测血糖。村里60岁以上的老人更是他的重点关注对象。“慢性病需要长期使用药物控制病情,及时发现、跟踪病情是关键。”为不遗漏一个慢性病人,徐开泽按图索骥、走门串户,每次巡诊情况、每位病人的用药情况,他都登记在册。

  “村里又多了6个慢性病人。”阅毕村民的体检报告,徐开泽伏在案前,一笔一划地把病人的名字按家庭住址的具体位置添加到地图上。

  “老徐,你怎么一户一户走啊?把村民集中起来诊治不好吗?”面对这个问题,徐开泽有自己的思考。集中问诊虽然也很受村民欢迎,但很多老年人行动不便。“看病是我的职责,他们不方便,我就多走两步吧。”认真负责的徐开泽就这样四处送医。凭借自制的“地图”,10年来没有一位病人因为走访不到位而贻误病情。

  联村医生不仅要医术过关,更要打好感情牌,在与村民的沟通中了解他们的健康需求。与村民徐小女拉家常时,她无意间说起自己时常头晕,徐开泽给她做了检查,发现她已患有轻度高血压和糖尿病,于是将她纳入慢性病监管范围。

  “现在,我们带着地图去联村的医生可不只他一个了。”黄坛镇卫生院副院长王存斌笑着说。原来,在镇卫生院联村例会上,王存斌以幻灯片的形式将手绘地图公之于众,在场的医生拍案叫绝。“徐老师,您的地图借我瞧瞧吧。”“老徐,你这地图怎么画的,教教我。”徐开泽的地图成了同行们争相借阅的“香饽饽”。

  徐开泽虽然不是拿手术刀的教授级专家,但他用手中的笔绘出一幅幅饱含责任心的联村地图,把医者的温情关怀送到每家每户。


浙江日报 要闻 00002 带着“地图”去巡诊 2015-02-09 3748828 2 2015年02月09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