骚扰式营销暗藏黑色产业链——
陌生电话又来了……
本报记者 黄宏
核心提示:
在现代管理学中,电话营销是扩大顾客群、提高顾客满意度、维护老顾客的有效市场手段。然而在现实中,它却演变成一种随机狂打电话,进行推销甚至诈骗的代名词,很多人在工作或生活中遭遇这类骚扰,烦恼且无奈。电话营销乱象,该治治了。
“先生,我们是某某公司,我们这里有性价比极高的商铺,你想不想听听介绍?”这样的开场白,相信很多人不会陌生,还没等你反应过来,电话那头就滔滔不绝地介绍起来。
这是人们在生活中遭遇的众多电话营销中的寻常一种,这类推销的风格五花八门、手段花样百出,有套近乎的:“先生你好,我是某某公司的,你符合我们办贵宾卡的条件,所以打电话通知你一下”;也有单刀直入的:“小姐你好,我是某某公司的,想向你介绍一下我们的产品……”
当一天之内,多达几个、十几个甚至几十个推销电话不断涌来时,人们的繁忙工作或清静生活可能因此中断,以致不少人看到陌生电话就莫名其妙地产生厌恶甚至恐惧心理,接与不接竟成为一道难题。不厌其烦的电话营销背后,究竟隐藏着什么样的利益链,令人厌恶的电话营销,又何以屡禁不绝?记者就此展开调查。
怪事:
拒绝骚扰遭报复
说起电话营销,在杭州某外贸公司上班的陈先生气愤之余甚感无奈。
今年1月21日,本想过一个惬意周末的陈先生,却被一通推销电话搅黄了。只因为一怒之下挂断对方电话,他竟被骚扰了约1小时。
当天下午3时多,陈先生的手机铃声突然响起,来电显示是一个陌生号码。“不会又是推销电话吧。”他没接。但很快,这个号码又来电了。“会不会是哪个客户找我有事?”犹豫之下,陈先生接通了电话。
对方是个女的,声音很甜美,张口便说:“先生,您好,我是……”陈先生立刻回绝:“不要乱打别人电话,你们烦不烦?”对方一愣,自己挂断了电话。
过了一分钟,手机再次响起,还是那个电话号码。陈先生十分恼怒,接通电话正要发火,却发现这次来电的是个男的,说一口标准的普通话,气势却更胜他一筹:“你这个人懂不懂礼貌?有人打电话来,为什么不听完?什么素质啊!”
拒绝骚扰电话,还被无端责骂,陈先生气不打一处来,回了对方几句后挂断电话,并把对方号码拉入手机黑名单。
没想到一分钟后,陈先生的手机又响了,号码地址显示来自山东。他接通电话,不料还是刚才那名男子:“你为什么不听我讲完,就把电话挂了?”陈先生懒得搭理,直接挂断电话,把该号码也拉入黑名单。
之后,陈先生的手机不断响起,每次来电号码的地址显示都不一样,河北、黑龙江、广东、安徽、江苏……一时间,他似乎成了全国最吃香的人。
“我怀疑这些号码经过某种技术处理,不然他们哪有这么多外地号码?”陈先生说,因为工作需要,他没法关手机,只能把铃声调成静音,但手机仍不时震动。
万般无奈之下,他只能向同事求助。同事出了一个主意:干脆把手机接通,但不说话,耗死对方。陈先生照办了,接起电话搁在一边,隐隐听到对方在破口大骂,自觉无趣后才挂机,但过一分钟又打来,继续大骂……如此10余个回合后,他的手机才恢复平静。
事后,陈先生一数,竟发现对方来电超过50次。他本想报警,但觉得连对方是谁都不知道,只得就此作罢。
“商家或企业急着拉客户,心态可以理解,但轮番进行电话轰炸,实在让人恼火。”这些天,陈先生每每听到手机铃声响起,还会感到一阵心惊肉跳。
内情: 信息泄露成元凶
记者通过各种途径,找到了一名电话营销员刘某,她向记者讲述了自己的经历。
去年,她看到有公司登广告招接线员,应聘成功后,主要承接某房地产项目的营销任务。
进公司后,刘某首先接受了业务培训。培训主要是3项内容:第一,要树立“自信”,无论遇到什么挫折,都要以百折不挠的勇气面对;第二,要严格按照上级下发的电话号码清单,逐个打电话;第三,要学会使用改号软件,每次拨打电话都要在电脑上设置一个新号码,绝不能显示真实号码。
“虽然这样用电话找客户如同大海捞针,但我们不气馁,始终不会放弃。”刘某说,绝大多数人对电话营销非常反感,但一天下来,总有一两个人会感兴趣,如果运气好销出一套房,收入就非常可观。
刘某说,打电话不仅仅是为推销,也是为发现目标客户,业内行话叫“筛选”。至于被骚扰市民的感受,并不在公司的考虑之列。
“我的话还没说完,电话就被挂断,这真叫我们头痛。”刘某说,公司内部考核很严格,如果打电话时,没告知对方详情就吃了闭门羹,刘某会挨骂、受批评。“所以,公司现在要求讲短话、讲快话,对方来不及反应,我们就把意思表达完了。”她说。
有关法律人士认为,当前人们对电话营销极为反感,因为这已影响了正常工作和生活。然而,现行法律并没有禁止电话营销,只有涉及隐私被窃取、遭遇过度推销等情况时,才可能寻求法律保护。
记者了解到,正因为存在这样的法律空白点,电话营销已悄然形成一条“产业链”。前段时间,温州鹿城法院判决一起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案,徐某等3名男子通过互联网非法获取417万条私家车车主个人信息,再通过互联网出售牟利。这些买主中,不乏电话营销公司。
有关人士介绍,如果刘某处于这条产业链的最低端,徐某算作中间层,那么高层就是有关部门或单位的“内鬼”,他们往往通过出售单位所掌握的用户信息牟利。2013年,温州电信公司的员工陈某,就利用在客户服务中心机房工作的便利,对外出售客户个人信息多达1600余次。
这些泄露出去的信息,几经转手后就落到电话营销公司手中,成为营销者的“菜单”,从而形成一条完整的产业链。
期盼: 加强监管堵漏洞
推销电话频频扰民,已引起有关部门注意。
去年5月,保监会发布《人身保险电话销售业务管理办法》,其中规定,禁止在公众休息时间(晚9时至次日上午9时)打电话销售保险。同时,消费者在拒绝后6个月内不能再次电话促销。
法律人士建议,虽然法律并没有禁止人们拨打陌生人的电话,但遇到情节严重的推销电话骚扰,市民可以及时录音取证,并向公安机关报案。与此同时,企业通过非法手段获取消费者信息,用各种方式对其进行骚扰,是对消费者隐私权的侵犯,涉嫌违法。
更让人担忧的是,电话营销有时还衍生出诈骗等犯罪行为。前段时间,宁波鄞州区鄞江镇某公司员工唐小姐,就遭遇了推销电话骗局。当时,公司副总经理陈某接到一个电话,对方自称是“税务局副局长”,让其帮忙购买3本电话簿。随后,陈某把这事交给了唐小姐,唐小姐花2940元买下3本电话簿后,发现事有蹊跷才选择报警。
这样的骗局并非个例。特别是在岁末年初,不法分子往往自称国税、工商等部门的干部或其亲属,向企业推销挂历、电话簿、书籍、茶叶等物品,价格从几百元到上千元不等,要求企业以银行转账、邮局汇款等方式付款。不少企业信以为真,事后才发现是推销者假借政府机关名义行骗。
这位人士建议,如果遇到推销电话骚扰,要及时保留证据,以便到行业监管部门投诉维权。同时,作为消费者,要注意保护自身隐私,例如在签订合同时,可附加个人信息保密条款,以此约束对方出售自己资料的不法行为。此外,还可以在手机上安装来电防火墙等软件,过滤一些陌生来电,以免被反复骚扰或上当受骗。
中央财经大学保险系主任郝演苏认为,对电话营销误导消费者的情况,国际上也没有很好的监管和处罚措施,但国外有保护居民不受电话骚扰的相关法律。因此,有关部门应加大监管力度,增加不法者的违法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