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2版:专版

绍兴:为圆水乡梦同谱“治水曲”

  绍兴:为圆水乡梦同谱“治水曲”

  绍兴,因水而兴,因水而名。从大禹治水,到东汉马臻筑湖,从西晋贺循开凿运河,到明代汤绍恩修建三江闸……水,维系着城池的兴衰,关乎着百姓的安危!

  治水接力棒代代相传!如今,绍兴站在新的历史高度,肩负产业转型升级命题,实施“重构绍兴产业、重建绍兴水城”战略,再现江南水乡魅力,抒写新时期治水大业新篇章!

  重建水城

  唤回如画美景

  文 陈全苗 陈佳莹 乐翠球 干婧

  绍兴,本就是一座“水城”,一个典型的“江南水乡”。

  主城区水域面积占比14.7%、位列全省第一的绍兴,水域条件得天独厚,当不负“东方威尼斯”的盛名。

  然而,30多年的工业化,在让绍兴成为一方财富宝地、创业高地的同时,也让绍兴付出了不堪沉重的环境代价——曾经的汪汪碧水、莹莹湖江,因为众多高污染、高能耗企业的存在,而出现了大面积的污染,一时间,甚至成为全省水域污染最严重的地区之一!

  昔日引以为傲的“水乡”哪去了?

  绍兴没有沉缅于自责,而是直面现实,直面污染,以刮骨疗毒的勇气,壮士断腕的决心,掀起了一个个声势浩大的治水大战——从上世纪末的小舜江工程、环城河工程,到曹娥江大闸工程、始于2007年的“清水工程”,一年复一年,一任接着一任干,无不直指一个字:“水”!

  2013年10月,绍兴市委作出了“重构绍兴产业、重建绍兴水城”的战略决策——以群众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抓住产业和水这两个关键问题,打出“组合拳”,从根本上转变发展模式,全面改善生态环境,不断提升城乡居民的幸福感和满意度。

  紧接着,绍兴出台了《绍兴市城市发展战略纲要》,明确了绍兴“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江南生态宜居水城、长三角区域中心城市”的目标定位,第一次将“水城”写入发展战略。

  重铸水魂!重塑水城!在这场“五水共治”大战役中,绍兴找到了一个“结合点”,找到了自己的定位。

  “五水共治,重构重建”,绍兴制定了“作战路线”——

  2014年内,全面消灭“三河”(黑河、臭河、垃圾河);到2015年,消灭Ⅴ类、劣Ⅴ类水质断面;到2016年,完成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到2017年,水质水环境得到明显改善,防洪、水资源保障全面达标;到2020年,初步形成水绕城走、城依水建的“中心城市核心水城”格局……

  绍兴治水征程,从此开启了全新的篇章!

  共治的关键在于“共”。绍兴治水,形成了政府主导、部门协作、上下联动、百姓参与的良性机制,全民治水热情高涨。2014年1月27日,农历腊月廿七,绍兴市领导带头为治水捐款;在新昌,三花控股等4家企业各捐款1000万元;在诸暨,治水捐款累计接近1亿元。据不完全统计,这一年,绍兴社会各界为“五水共治”捐款近3.5亿元。

  同时,科技治水氛围浓郁。2014年4月,上虞区在绍兴市率先引进中科院开发的“狐尾藻治污”这一利器,很快推广到全市河道水域、畜禽养殖企业等。2014年10月,全省狐尾藻治污水技术推广现场会在上虞召开,决定在全省范围推广绍兴的做法;嵊州市与中科院合作建立“高负荷地下渗滤污水处理复合技术”示范区,为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发挥科技示范作用;诸暨市探索“截流井+截流干管”、“渠底分格、雨污分离”等新举措,为有效解决老城区污水收集和山区饮用水辟出新路。本土环保企业“秋氏环保”公司的“高效物化凝聚技术”,绍兴东方能源工程技术有限公司的“碳纤维生态草”技术在绍兴的“五水共治”中大显身手,成效明显。

  绍兴“五水共治、重构重建”步伐铿锵,成效明显:首先是水质明显改善。全市县级以上饮用水源保护区水质长期稳定保持在Ⅰ至Ⅱ类水平,达标率为100%,一直保持全省前列。绍兴交接断面考核在连续两年获得全省唯一优秀的基础上,去年1~12月份,考核结果继续保持为优秀。尤其是曹娥江“河长制”管理8个监测断面全部为Ⅰ~Ⅲ类水质,满足功能要求。

  其次是环境明显改观。通过全面推进“黑河、臭河、垃圾河整治”、“三改一拆”、“四边三化”等行动,一些长期以来影响河道环境脏、乱、差的问题得到了彻底解决。截至去年年底,全市累计完成垃圾河整治529条,整治长度1093公里;黑臭河整治193条,整治长度228.4公里;共清理垃圾40万吨,清淤615万立方米;累计关停搬迁畜禽养殖场3181家,消减生猪存栏49万头,拆除猪栏棚舍151万平方米。

  重构产业

  推动转型升级

  五水共治,治污先行。

  治水之难,难在追根溯源,因为问题在水里,根源在岸上。

  为了对得起绍兴全市大大小小的数百个湖泊以及近7000条、总长达1万多公里的大小河流,绍兴找到了自己的破解之法——“重构绍兴产业”!

  “重构绍兴产业”战略,就是针对绍兴纺织、印染、化工、制革占绝对主体的产业结构现状,以合力治水、强力治污的手段,倒逼企业转型升级,从而实现传统产业向现代产业、新兴产业的升级。

  然而,历数几十年、甚至是数百年历史而形成的绍兴传统产业,想要“重构”,谈何容易!“重构”之难,压力之重,可想而知。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何尝不是一种“壮士断腕”!

  然事在人为。尤其当“五水共治”成为全民所向、全民支持的“民心工程”、“德政工程”之时,绍兴的“重构”之路走得虽然艰难,却也十分坚实有力,成效卓著。

  早几年,绍兴就在全省第一个推出了“亩产论英雄”的评价机制,倒逼企业转型升级。“五水共治”战役打响后,绍兴又陆续推出了“排污许可”、“排污权拍卖”等一系列新政,以市场经济的手段,再逼企业转型升级。

  对于高污染、高能耗、低效益的企业,则不断加大整治力度。特别是对全市印染、制革、化工、造纸四大重污染行业,或搬、或关、或原地整治,做到“一个都不能漏”。

  截至去年年底,全市25家制革企业和27家造纸企业完成整治,426家印染企业已完成整治356家,193家化工企业已完成整治184家。全市520个清下水口全部封堵……

  当然,重构产业,也非推倒重来。除了对产业进行整治、提级,给污染物找“出路”,同样不可或缺。

  如果说,污水处理厂新建或改造提级,是为工业污水提供出路;那么,投资3000万元,去年10月投运的绍兴市首家泥浆固化处理中心,则是柯桥区为建筑泥浆、河道淤泥找的一条“出路”。此举,对于解决将建筑泥浆偷倒河道、无序堆放造成的二次污染,走出了一条全新的路子。

  有抑,就有扬。对于适应时代需求的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高科技产业、特别是商贸服务业,则以政策、资金、人才等方面大力扶持、引导、引进,为绍兴产业不断注入强劲的活力,改变传统产业的现有格局。

  2014年,绍兴市敲定了102个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和100个重大产业发展项目,总投资分别为1751亿元和1510.4亿元,简称“双百双千”工程。截至目前,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已完成投资258.9亿元,完成年度计划的108.8%。重大产业发展项目已完成投资280.3亿元,完成年度计划投资的111.8%。其中,传统优势产业提升工程完成投资79.8亿元,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工程完成投资101.9亿元,现代服务业发展工程完成投资44.2亿元,水城旅游开发工程完成投资54.4亿元。

  令人欣慰的是,通过“重构重建”,绍兴产业提质的步伐加快了。到2014年底,从产业结构看,二产比重从53.6下降到51.9,三产比重则从41.9提高到43.6;从投资结构看,完成现代化技改投资902.32亿元,居全省第二位;从用能结构看,全市GDP能耗下降4.5%,超额完成全年目标。

  重见乡愁

  呵护治水成果

  因了一个“水乡”,让绍兴同时成了桥乡、酒乡、酱乡,显然,乡愁里最浓烈的一段情,一定离不了水的故事、水的文化、水的传承。

  2014年3月,在绍兴水城规划理念国际研讨会上,国内外规划专家们也为绍兴描绘了一张独特的规划蓝图:“绍兴要打造‘中国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代表性城市’、‘江南水乡代表性城市’。”

  为留住这一份乡愁,绍兴按照浙江省委、省政府“五水共治”的决策部署,将产业重构与水城重建有机结合,以项目为引领,掀开古韵水乡向现代水城华丽蝶变的新华章。

  鉴湖水上旅游的集散中心、鉴湖文化创意园……一个“江南文艺复兴示范区”立体呈现,让人流连忘返。这是鉴湖水环境综合整治二期的精彩之作,三期工程——陆游三山故里工程也在紧锣密鼓推进中。

  浙东古运河,养育着一代一代绍兴人。再过三年,迎恩门水街风貌带建设项目,将成为绍兴市区发展水上休闲旅游、提升城市西大门形象的新名片。

  全市重点水利工程全面开花。从上游的新昌钦寸水库、诸暨永宁水库等水资源工程,到绍兴市新三江闸排涝配套河道南片拓浚等防洪骨干工程相继开工建设,掀起了绍兴水利史上新一轮建设高潮。

  截污纳管工作同步推进,去年全市新增城镇污水管网196.2公里,市区基本完成老小区“雨污分流”改造工作。同时为有效解决管网漏损这一全国性难题,着手建立GIS管网地埋信息系统,并在关键节点安装渗漏记录仪,由此创造“奇迹”,管网漏换率仅为3.68%,5年检漏水量5700万吨,平均每年节约一个“西湖”。

  几年来,举全市之力,集全民之智,绍兴又一次重新散发出独特的水城魅力,但如何保持,如何长效、永久,则是摆在每个人特别是各级政府面前的又一个大命题。

  那么,靠什么来保护“五水共治”的成果?

  一是建立以“河长管理制、保洁责任制、联动捆绑制、巡查考核制”为核心的“四位一体”河道保洁长效机制,切实保障河道保洁常态化。

  目前,绍兴已基本建立市、县、镇、村四级河长体系,绍兴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和市政协四套班子领导均担任一级河长。全市镇级以上“河长”1154位,管理河道3436条、7150公里。

  “河长”当得怎么样,直接与业绩考核、干部选拔任免挂钩。将全市河道纳入制度化管理之下,启动问责制,确保“治水”的刚度,是绍兴治水的机制创新。去年,全市已有近70家单位和80余名党员干部受到不同程度处分。

  二是探索“社会化治理”。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如何让这一双双眼睛,成为“五水共治”的一个个“显微镜”?去年,环保部门借助印染工业废水等新标准实施的契机,采取了以“严管、严查、严打”和“快查、快办、快结”为主要内容的“三严”、“三快”措施,对各类环境违法行为坚决实行“零容忍”,做到露头就打。

  去年3月,绍兴市环保局首创“你点我查”环境执法模式,带动公众参与一线环境执法,是对污染社会化治理的成功探索。如今,众多热心网友、环保志愿者、环保民间组织、两会代表、高校教师等组成的公众执法监督员,已成为了绍兴环境执法的“编外”队伍,有了这一双双“千里眼”、“顺风耳”, 哪里有环境问题,哪里有污水排放,哪里就有环保监察人员的身影。执法的“拳头”也更为快、狠、准。2014年共处罚企业906家,处罚金额3956万元,分别同比增加47%和66%;停产整顿企业181家,同比增加132%,责令整改企业3884家,同比增加376%。

  值得一提的是,正是在这活动中,现场环境执法监督组发现有企业把清下水排放口当作排污口来使用,直接促成了一场全市范围的重污染高耗能行业企业清下水口封堵行动,效果显著。

  三是强化联合执法机制,由环保、公安、水利、交通、建管、城管等部门对水环境违法行为联合执法,重点查处偷排污水、偷倒污泥、偷排泥浆、侵占水域等违法行为,实行集中执法与常态管理有机结合。去年,全市共处罚环境违法企业728家,查办涉刑案件31起,移交公安机关刑事拘留56人,处罚的单位数和人数接近过去五年的5倍。

  “山阴道上行,如在镜中游。”绍兴市通过实施“五水共治、重构重建”战略,必将再现清水绕城、如诗如画的古韵美景,一座城水相依、山水相融、人水相亲的现代水城,正在款款走来!


浙江日报 专版 00012 绍兴:为圆水乡梦同谱“治水曲” 2015-02-04 浙江日报2015-02-0400007;浙江日报2015-02-0400013;浙江日报2015-02-0400012;浙江日报2015-02-0400011;浙江日报2015-02-0400008;浙江日报2015-02-0400016;浙江日报2015-02-0400033;浙江日报2015-02-0400032;浙江日报2015-02-0400036;浙江日报2015-02-0400023;浙江日报2015-02-0400022;浙江日报2015-02-0400024 2 2015年02月04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