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4版:人文·好奇

储存自己的血,用时再解冻输入

“血液银行”可行吗

  记者 曾福泉

  通讯员 胡秋月 蒋烨琛

  本报讯 2月1日,150余名被称为“熊猫侠”的稀有血型献血志愿者齐聚杭州,省血液中心向他们表示感谢。这个特殊的群体,身上流淌的血液像大熊猫一样珍贵;把他们献出的血液储藏起来,每年都能挽救众多稀有血型的重症病人的生命。据介绍,利用冰冻解冻技术,稀有血型的血液在血库中储存可长达10年。

  最近,有医疗机构开始尝试利用这项技术,《中国科学报》报道称,位于重庆市的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正在打造一家“血液银行”。如同将钱存进银行一样,公众也可在体质健康时抽取一定血液储存在医院中,以备自己日后不时之需。该医院认为,这不仅可以避免血源紧缺问题,还能减少输血过程中的风险。

  这一做法真的可行吗?我们是否已到了“用自己的血,和异体输血说再见”的时候?它能够代替目前全国、乃至全球众多国家都实行的无偿献血制度吗?

  在讨论这个问题之前,我们至少应该了解:血液的长期储存在技术和管理上是如何实现的。

  记者从省血液中心输血医学研究所了解到,目前国内外普遍采用已经十分成熟的冻存技术来长期保存血液,这一技术的核心思想在于大幅度降低血液细胞的新陈代谢程度。

  经过专门训练的采供血人员首先向血液里添加甘油等冰冻保护剂——这些添加剂经过长期实践证明对人体不会造成影响。随后这些血液被装进血袋,再放进医用冰箱。这些冰箱使用特殊的制冷设备,可以长久保证温度恒定。根据国家2013年6月正式实施的《血液储存要求》,含40%甘油的冰冻红细胞应该在不高于零下65摄氏度的环境中保存,保存期自采血之日起10年。朱发明说,在实践中,血液一般会被保存在零下80摄氏度的环境中。

  当取用冻存的血液时,人们把血袋放在38摄氏度的恒温水浴箱中,匀速摇动至红细胞完全融化。然后再反复加入氯化钠溶液,逐渐洗去血液内的添加剂。这个过程中,在低温环境下“冬眠”的血液细胞会很快“醒来”,并恢复健康活力。根据规定,这种正式名称叫做“冰冻解冻去甘油红细胞”的血液应该在24小时内输送给需要的人。

  省血液中心输血医学研究所专家介绍,采供血机构采取严格的措施,避免处理中发生污染或感染。一个个血袋不仅完全分隔,还会贴上唯一的条形码、编号等信息。冰冻、解冻等操作也引入各种先进仪器和标准化程序,最大程度减少人为误差。

  可见,如果要接受“血液银行”的服务,民众首先应当详细了解进行健康储血服务的机构,考察其技术水平和运营团队。

  不过,专家介绍,为了保证血液输给病人后能发挥相应的功能,一般说来,非稀有型血液都不会采用深低温长期保存,而是采取正规血库低温保存,但保存的时间都不会太长。目前,全血和红细胞保存于4±2℃内可保存35天;血小板保存于特制的袋内,在22±2℃内并不断振荡,可保存5天;新鲜冰冻血浆在零下20℃以下可保存1年。

  “如果血液保存超过十年,很难说它还有多大的活性。”

  除此之外,“血液银行”还涉及到储存费用的问题。

  据西南医院血液科主任蒋天伦介绍,健康储血每次采血量400毫升,最长保存期限为10年,采血一次收费1.5万至2万元左右。如此昂贵的储存费用,已远远超出普通病人所能承受的范围。据了解,目前,我省、我国都是采用无偿献血者无偿用血的制度,而家庭中没有无偿献血过的病人用血,也只需支付一定的费用,但其费用远远低于“血液银行”的储存费用。

  事实上,专家认为,“血液银行”存在很多尚未得到明确回答的问题。北京协和医院的专家指出,血液的长期保存带来高昂的成本,个人保存全血的费用标准目前缺乏明确规定。又如,我们把健康血液储存在某地的医疗机构,却在另一个很远的地方生病就医,血液的跨地区运送目前也成为难题。对“血液银行”仍需谨慎、冷静看待,是专家们普遍给出的建议。


浙江日报 人文·好奇 00014 “血液银行”可行吗 2015-02-03 3780007 2 2015年02月03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