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8版:美丽乡村·记录

德清筏头乡产竹小村为梦想寻找现实出口—

勤劳村,越过平凡之路

  核心提示:我们穷极一生,都在寻找生命应有的模样、追寻发展的理想,村庄亦然。在德清县筏头乡勤劳村村民眼中,漫山的毛竹是致富的源泉。这里,地处德清、安吉、余杭三地交界,鼎盛时兴办的竹拉丝加工企业曾为村庄创富数亿元;这里,也曾因生态破坏、环境污染、外来人口超载而被戏称为湖州的“云贵村”。

  从COD严重超标的竹制品加工,到依山傍水开辟的绿色经济,一个村庄如何寻回发展的“初心”?昔日工业村落如何挖掘自身基因、找准定位再出发?冬来天欲雪,我们追寻勤劳村蜕变的不平凡之路,探究它如何摒弃安逸,志存高远,步履不停。它是农村变革的一抹缩影,也是浙江农民想象力的真实写照。

  路虎车奔驰在满眼翠竹的盘山公路上,车载收音机里咿咿呀呀唱个不停。今年47岁、新上任一年零二个月的勤劳村党支部书记黄立忠在听到“想到达明天,现在就要启程”这首歌时,微微加了一脚油门进村。

  他这一路开得斗志昂扬,虽然每月1500元的工资,还不够养车钱。“你看!”他随手指着村里5米宽的柏油路、新装的LED路灯、古朴雅致的新村委大楼,还有苍翠茂盛的绿化带。这些,都是他和39岁的村委会主任章勇,带领新一届村班子搞出来的。他们付出的代价,是无暇管理的自家工厂和怎么也拔不完的白头发。

  如果依照名字“勤劳”,猜测这个村子变美的原因,你难免以偏概全。筏头乡党委书记杨剑炜说:“勤劳村一天一个样,它的蜕变,就在于找准坐标、认清自己、勇敢再出发!”

昔日“云贵村” 转产护生态

  自杭长高速百丈出口下,穿过余杭百丈镇溪口村,翻过名为横岭的山头,全程不过6公里路,勤劳村便映入眼帘。山道铺上柏油,路旁翠竹掩映,颇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境。

  隆冬的勤劳村,静谧而安详。“我们村位于余杭、德清、安吉三地交界,1956年前一直属于余杭,之后并入德清。”72岁的村民郎永财说起村史滔滔不绝,“这里距离莫干山仅有15分钟车程,全村426户、共1340人,光竹林面积就有8840亩。”

  漫山遍野的毛竹,曾是勤劳村靠山吃山的唯一出路。“开门就是山,迈步就是坡,做梦也没想到有这么宽敞的路!”郎永财说,每到冬季出山货时,村民把烘好的几百斤毛料捆扎成两件,肩挑到黄湖、递铺、武康等地贩卖。最辛苦、最麻烦还属放竹筏运毛竹:先要在上游筑水坝以囤积水量,再用水动力将竹筏冲向下游。一路险滩重重,弯道漫漫,相当危险,最终顺水路放到筏头六洞桥,再装车运出变卖。

  而在过去的14年,作为当地竹拉丝产业的发祥地,勤劳村则终日笼罩在刺耳的机械声中。兴盛时,村里有21家竹拉丝厂,占据整个德清竹丝产业的半壁江山,并形成规模巨大的毛竹交易市场。

  “房前屋后都晾晒着篾丝,用于给竹筷、竹席防腐浸泡的双氧水,或是漂白熏蒸的硫磺渗入村里的土壤溪沟,让鱼虾、螺蛳绝了迹。”47岁的郎鄂州原来的工作是从外地拉回毛竹,妻子则在村里的拉丝厂打工。

  2005年至2006年是勤劳村拉丝产业发展的高峰,像郎鄂州这样跑拖拉机运输的就有20余户,竹制品一年的销售额有几亿元。高额的利润还吸引了来自贵州、广西、江西、四川等地的600余名外来工,超过本村的常住人口。偏远的地理位置,加上大量集聚的外来工,使得勤劳村一度被戏称为“云贵村”。小村生态早已超负荷。

  距勤劳村8公里外的对河口水库,盛装着一湖碧水。站在堤坝上极目远眺,它清透澄澈、烟波浩渺,滋养着德清全县40万人口。流经勤劳村的蜿蜒盘溪,是这个德清人“大水缸”的源头支流。

  为保护饮用水源头,2012年4月起,德清整治全县41家竹拉丝企业,勤劳村21家相关企业全部关停、外迁,毛竹交易集散地也随之消逝。“毛竹价格由原来的每百斤50元暴跌到28元,还要攒够一车才能拉出去卖掉。”郎鄂州说,突然断了增收致富路,当时不知未来何去何从。

栽下梧桐树 自有凤凰来

  距崭新的村办公楼不远处,一幢占地400平方米的三层老房子正在修葺当中。门口的效果图,显示出它未来的不凡——栗拉酒店。这幢老屋原本是村里的中山希望小学幼儿教学点,还包括昔日村两委借用多年的几间办公室。

  “产业转型让勤劳村经济增速放缓,但几年后村民自然而然会看到大自然赋予我们的财富。”一年前,黄立忠竞选时,曾保证带领村民找到新的增收致富路。新一届村两委上台后,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大家不仅拓宽了村道、安装了160多盏路灯、整治河道、截污纳管,还将拉丝厂拆后的场地复垦,种植绿色苗木。

  如今,集聚在环莫干山筏头乡鸭蛋坞、劳岭村的洋家乐逐渐饱和,而勤劳村还是未曾开发的“处女地”。盘溪清澈、竹影婆娑、村舍井然,优美的环境吸引投资客慕名而来。2014年5月,上海栗拉酒店董事长许小曼和其他两名合伙人“相中”勤劳村,以16万元的年租金,首付十年160万元,租下即将倒塌的村校的40年使用权,并先后投资2000万元将其改建成环保型休闲度假酒店。

  “酒店的主题是禅修与关照心灵,一期的18个房间将被改造为禅房,供客人心灵给养。”许小曼还是一名设计师,与那些在德清选址一个多月来建民宿的商人不同,她几乎是第一眼就认定了这里。“这里宁静、翠绿适宜禅修,我们还特地保留当地黄土墙、木结构的建筑风格,将房屋美与村庄美、自然美融为一体,期待让客人在风景中休养生息、陶然自乐。”

  “要依靠生态优势和环境资源,把好的项目引进来,盘活集体资产,带动生态旅游的发展。”村支书黄立忠介绍,正是凭借栗拉酒店160万元租金这一启动资金,勤劳村建成幼儿教学点、文化礼堂、居家养老中心,下一步还规划建设村体育公园、停车场、村民会所,让村庄成长形成良性循环。

天然去雕饰 小村再出发

  放眼望去,勤劳村依傍的黄回山巍峨挺拔。《嘉靖余杭县志》记载:“相传黄巢起兵掠余杭、犯临安,为钱武肃王败于此,收齐卒而归,故名为黄回。”而余杭人则因黄巢曾在山的另一边称王,将它叫做“王位山”。

  新年,黄立忠与章勇将林道建设作为勤劳村发展的重中之重。无论“黄回”还是“王位”,未来,勤劳村将有一条登山游步道直通海拔725米的山顶。“古道加绿道加林道,筏头乡150公里的国家级登山健身步道,勤劳村至少能占据50公里。”黄立忠说,三地交界的勤劳村与沈约故里的东沈村联合,还可以打造一条以历史人文为主题的登山游步道,在此基础上衍生出针对户外运动的民宿,带动村民在村里就业,吸引游客前来。

  筏头乡党委书记杨剑炜坦言:“未来,德清民宿可能不囿于居住,更多应该是对村庄的体验,通过户外运动、健身等黏着顾客。勤劳村打造的登山徒步,将是一种民宿3.0版本的尝试。”

  生态旅游学家卢云亭曾说:“以生态环境和自然环境为取向所开展的旅游模式,既能获得社会经济效益,又能促进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勤劳村的生态基因因人焕活,也改变了更多的人。

  “小扫天天有,大扫三六九”,如今,勤劳村的村民特别讲卫生,漫步在村里的大道小巷,很难看到一片纸屑和一截烟头,这里实行农村垃圾不落地,早上8时,就有人上门收垃圾。

  在被命名为“红旗大队”的村文化礼堂里,新修建的边界变迁史料馆格外显眼。73岁的何成孚向游客口述勤劳村的历史故事。在勤劳村,至今仍流传着一位年轻人用三块银元买三句话的故事,这三句乡谚分别是:“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朋友鸡可以吃,朋友妻不可欺”;“门前待客自待自”。勤劳人今天的守孝重情,也是从此衍生而来。

  郎鄂州有了新工作,农闲时的他当上文化礼堂的管理员,担负起整理村史、村训的重任。“生态旅游肯定是勤劳村未来发展的大方向, 村里文化梳理要跟上。”老郎已经磨拳霍霍想要应聘未来栗拉酒店的司机接送,或是登山游步道旅游向导。对未来,他信心满满。


浙江日报 美丽乡村·记录 00018 勤劳村,越过平凡之路 2015-02-03 浙江日报2015-02-0300010;浙江日报2015-02-0300012;浙江日报2015-02-0300013;浙江日报2015-02-0300014;3775769 2 2015年02月03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