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9版:经济

美国要把世界经济引向何方

  赵 伟

  年初前瞻世界经济,财经界一个占优的看法是,2015年世界经济在很大程度上将取决于美国怎么做。客观地看,无论短期还是“后危机”以来的长期态势,这个判断都没错。

  看近期数据,美国经济确有持续好转的迹象:一是经济增长的内生性动力在强化。经济学家一般把商业系统的存货、政府支出和外贸进出口波动引出的增长视为外生变量,将剔除这些因素之后的增长动因视为内生变量。有研究认为,2014年以来美国经济增长的八成以上动因是内生的,企业存货、外贸以及政府开支等因素,所提供的GDP增长不足两成。二是消费增长的可持续性在强化。制约美国消费的大部分因素在缓解,最重要的因素是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提速。2014年二季度之前增速一直位于3%以下,目前已升到3%以上。这种变化直接引出的,是消费者信心指数的升温,2014年末接近90%,创2007年7月份以来的最高纪录。三是住宅市场经过短暂调整后再次回暖,“财富效应”在增加。金融危机导致美国大中城市房价平均下跌45%以上,目前已回升了大约25个百分点。四是劳工市场的改善。失业率半年内降至5.6%,与此同时,总就业率(就业人口占劳动人口的比重)由58.8%攀升至接近60%。五是工业产出的强劲增长。部分受美国“再工业化”氛围的激励,部分受美国国内劳动和能源成本相对下降的刺激,包括制造业在内的宽泛的工业产出持续升温,2014年前三季度工业生产指数平均增长了3.94%,高于GDP平均增速。

  五个因素中,最重要的同时具有转折意义的因素,当属就业。目前5.6%的失业率距“正常”水平(5.5%以下)半步之遥。失业率的回归正常具有多重效应,两个效应最重要:一是收入与消费效应。就业增加意味着大众收入增加,意味着消费需求的增加;另一重是财政“内在稳定器”回归效应。失业减少就业增加,意味着失业保险等政府财政支出的减少和税收的增加,一减一增有利于减少财政赤字,并最终摆脱债务上限的折磨。曾几何时,债务上限引发的危机令美国联邦政府几度“停摆”。而今随着税收增加支出减少,财政赤字占GDP开始下跌,半年不到时间下跌了2个百分点。

  实际上,自后金融危机降临以来,美国经济与政策在世界经济中的引领地位就一直在强化。早先我曾写过,美国借助此次金融危机,顺势实现了产业结构调整,恢复了美元往昔的霸主地位。现在看来,美国还有一些意外的收获。最让美国朝野庆幸的是“页岩气革命”。这个意外收获不仅降低了美国能源对外依存度,使美国享受了全球最廉价的油气,而且还赋予美国操控世界能源价格的潜在能力。“前危机”时段国际经济界曾有个流行的说法:四种重要资源或产出的价格分由四方面的力量决定——石油的价格由OPEC决定,资本的价格(利率)由美联储决定,货币的价格(汇率)由G7决定,一般消费品的价格由“中国制造”决定。现在,到了后金融危机的第六个年头,再看这四种价格决定,几乎都能看到美国的影子:美联储是全球利率的引领者,全世界都在关注美联储货币政策变局;美元强势回归打压全世界的货币,新兴经济体深受其害;美国或明或暗地操纵着全球石油的价格,俄罗斯和伊朗成了最主要的目标。至于一般消费品的价格,虽然中国还有一定影响力,但由于产能过剩和国内消费增长比较缓慢,国际上多半受买方左右。美国此类商品进口价格指数的持续下降,则意味着包括中国在内的全球一般消费品价格,在很大程度上也受美国需求的影响。

  问题是,美国如何使用这种引领世界经济的实力?美国将把世界经济引向何方?有一种推测,美国将利用其对石油价格的操控能力,为打压俄罗斯和伊朗等“不听话”的对手而持续压低油价;美联储将为维护美元霸主地位而加息,终止超宽松政策,后者将撬动美元汇率持续上升。而利率上升的最大受害者将是新兴市场经济体。

  年初来看,美国的上述战略意图毋容置疑。但接下来的问题是,诸此战略意图引出的政策究竟能走多远?还有,就美国经济自身来考虑,如此行事的成本何在?经济学的一个思维定式是,任何政策都是有成本的。诸此,都值得经济界深入研究,冷静观察。

  (作者为浙江大学国际经济研究所所长、教授)


浙江日报 经济 00009 美国要把世界经济引向何方 2015-01-30 3759375 2 2015年01月30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