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亮了,船长再见
张小忺
有些经典影视剧专属于一代人的记忆,比如《博物馆奇妙夜》。该系列前两部都曾引进中国,就算你没去电影院看过,随便翻翻电视遥控器按钮,遇见它的可能性很大,并且,不知不觉看到结束的可能性也很大。电影,就是那么神奇。
2015年第一部院线新片《博物馆奇妙夜3》,是一部剧情简单的爆米花电影,看了开头就能猜到结尾,煽情部分也挺老套,但本·斯蒂勒、罗宾·威廉姆斯、丹·史蒂文斯组成的主演阵容,以及金刚狼休·杰克曼的华丽加入,让人觉得,他们首先在自己的表演中感受到了“愉快”,然后才把这份“愉快”平等地传递出去。
影片里,日落之后,魔法让纽约自然历史博物馆里的总统、匈奴王、探险家、开国君主等展品又一次复活,只不过,这一次,可能是最后的奇迹。
因为,这不仅是在全球拥有无数粉丝的“博物馆”系列的完结篇,也是总统罗斯福的扮演者罗宾·威廉姆斯的最后一部真人电影。2014年春天,远在加拿大养病的他坐着轮椅出现在《博物馆奇妙夜3》片场,拍完了人生中最后几场戏。几天后,他就永远地离开了。
一件事情,不管它有怎样的内涵,能坚持到“死”,一定是有光的,无论是演戏、教书还是其他。
1974年,从纽约茱莉亚学院毕业后,23岁的罗宾去《欢乐时光》第一季片场试戏。制片人盖瑞·马歇尔让他坐下,罗宾却立即做了个倒立的动作。面试通过,马歇尔雇佣了他,并称这家伙是候选人中“独一无二的外星人”。
他在《窈窕奶爸》中男扮女装,饰演一个为了能和孩子们在一起而不惜一切的离婚老爸;他化身为动画片《阿拉丁》中的精灵,幽默风趣的配音引来众多明星纷纷效仿;1999年他在《机器管家》中饰演一名叫安德鲁的机器仆人,虽然因此收到了金酸莓大奖的最差男演员提名证书,但这却是罗宾本人最喜欢的角色之一,他对安德鲁花200年时间由机器人变成人类的过程,感到深深着迷。
2006年,他第一次在“博物馆”系列中亮相,这是他最繁忙、心情也最复杂的一年。他这样感慨自己的表演生涯:“以前的某个时间里,我曾是好莱坞百大权力人物名单上的一员。现在的我,连百大好莱坞演员的名单都上不去。但这其实没有困扰我。”
上世纪90年代初到世纪之交,中国影迷最耳熟能详的几位国外励志人物中,有迈开双腿奔跑不止的阿甘,有用一把小锄头凿穿自由之路的安迪,有领导苏格兰人民起义的华莱士,也有站在课桌上讲课的“船长”基廷老师。他们是VCD时代最后的精气神,挥洒着当下银幕少有的热情和热血、温度和力度。
学生们把罗宾·威廉姆斯饰演的基廷唤作“船长,我的船长”,追随他的脚步,把禁锢思想的教科书抛到一边,在洞穴里读惠特曼,然后,炼就坚定的目光。就像那句被反复吟诵的诗,“要做生命的主宰,不做它的奴仆”。
还有这句:“只有在梦想中,人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以前如此,将来也不会改变。”
——“这是丁尼先生的诗句?”
——“不,是基廷的。”
在告别“船长”的时刻,学生们齐齐登上了课桌,像登上自由的顶峰。这一幕,是很多影迷心中印象最深的电影场景之一,震撼,浪漫,悲壮。
对我而言,则没有“之一”。
那是高一时语文老师为我们放映的“课后场”,今天想来,他的个人气场和教学理念跟基廷也有几分相像。快到结尾时,有些女生开始伏在课桌上小声啜泣,然后,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坐在后排的我一时觉得有点好笑,却不小心跟语文老师四目相对。
当时他是微笑着的,但我觉得自己不应该笑,尴尬中也匆匆低下头,却突然哭了,并且差点收不住。在低头前,至少有三个人见证了电影的力量,银幕里的基廷老师,我的语文老师,以及我。
另一次被罗宾·威廉姆斯感动,是他饰演的中年彼得·潘。小飞侠怎么可能长大怎么会老呢,怎么会腆着大肚腩、忘记该如何飞行呢?所以,这部电影并不讨巧,在IMBD上的评分也只有6.6。但当片中的彼得·潘重拾想象力,得以重返蓝天时,我又哭了。
究竟是笑哭的还是感动哭的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魔法永远不熄。
这不是悲伤的时刻;这句话,不是失败者的宣言。它是为所有并非事事如意、却心存光亮的人所写的安慰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