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3版:人文

《味道中国》端出银幕年夜饭

美食天下,浓情色香味

  记者 吴孟婕

  本报讯  1月23日起,全国4500多家影院中反复演绎着一个有趣而温馨的场景:一群因为“好吃”而聚在一起的陌生人——且大多数是年轻女性——目不转睛地盯着银幕上掠过的肉燕、刀鱼、火腿、海蜇、双皮奶、豆腐衣、朝鲜族辣酱之余,也不忘拿起手中的美食咬一口,偶尔还会露出满意的微笑。你可以说这不是看电影的正确方式,但身处其间,确实很容易被这种“色香味俱全”的观影体验“勾”出“馋虫”。

  “浓香、甘甜、劲辣、脆爽……准备过年回家吃团圆饭吧!”这部名为《味道中国》的电影海报上有一行小字,放在这样的岁末年尾,格外“耸动人心”——只有回家吃到妈妈做的菜,一年的奔波才算落定。

  作为国内首部美食纪录大电影,《味道中国》以一年四季以及二十四个节气为线索,将食物及其背后不为人知的故事娓娓道来。2103年初,黄瀛灏、张伟、 王冰、 金莹4位电视纪录片出身的导演带领摄制团队,驾马车、穿雪原、乘舢板、上滩涂,两年走访13个美食大省,终于“粹取”出20种“中国味道”,每一种都代表了当地独一无二的民俗文化,凝聚了人情和亲情,展示了工业化时代里美食“手艺人”的坚守和执着。

  经人推荐,摄制组在义乌朱店村发现了一种“独一无二”的豆腐衣。浓缩了豆浆的精华,豆腐衣成为蛋白质和氨基酸含量最高的豆制品,想要挑出薄、均、透、韧的豆腐衣,需要悟性和经验。还有一个“秘诀”,是影片中的小毛夫妇从失败中悟出的道理——

  曾经,他们像村里的年轻人一样,满怀希望离开家,去上海闯世界,谁料“原本能轻松挑起来的豆腐衣再也挑不出来了”。屡试屡败,所有投资打了水漂,回家,似乎是唯一的选择。

  但还是不甘心。当他们重新拿起竹筷,小心翼翼地从锅中挑出豆腐衣时,久违的味道又回来了!家乡的山泉水,才是赋予豆腐衣独有质地的关键。

  后来,订单渐渐多了起来,上海的几间知名素食店都成了毛老板的常客。富起来的夫妻俩完成了一个酝酿多年的心愿:重阳节请村里的老人们吃顿饭。他们说,在自己最困难的时候,是这些留守老人自发地来帮忙做豆皮。

  你看,“老”的可贵,就像山泉水的好,往往离开时才会被发现。

  同是纪录片体裁,焦点又都投向中国各地的特色美食,《味道中国》总导演黄瀛灏并不回避影片与连续两季热播的《舌尖上的中国》“有相似之处”:“舌尖系列的火爆,拉近了纪录片与观众的距离,我们希望让纪录美食的方式更丰富一些,扩大纪录片的表现形式和观众群体。”

  因此,《味道中国》摄制小分队出发前,领到的任务很明确:挖掘“味道”背后那些耐心付出、悉心守护和用心呈现的故事,记录人与自然、人与人,以及人的内心因食物而发生的变化。

  不信,我们继续看电影——

  1200多年来,金华地区的火腿师傅们相信,只有姓蒋的村人制作的火腿才是最好的,也只有正冬至日的风和空气才能腌制出最好的蒋雪舫火腿。

  在海峡对岸,有一个叫田种禾的东阳人也在延续着这股醇香的味道:上世纪50年代,老田的父亲初到台湾眷村,因为难解乡愁,开始试着自己腌制火腿,后来名气渐渐大了起来。如今眷村大多已被拆除,但每年,老田还是会将腌好的火腿送到已经散落在台湾各地的老邻居手中。美食就像一条细线,把人们深藏心底的回忆慢慢引出来。

  同日上映的霍比特人排片率接近50%,《味道中国》还不到2%,但影片上映以来,已接到不少海外片商抛来的橄榄枝,原因很简单,希望在年夜饭即将上桌之际为海外华人带去“家”的温暖。金莹也特地买票去支持自己参与的电影。在她看来,做美食和拍纪录片有相通之处——都是以纯粹的匠艺之心,守护生活的原汁原味,尽管需要付出不少时间和力气,“当看到成品时,你知道一切都是值得的。”


浙江日报 人文 00013 美食天下,浓情色香味 2015-01-27 3771655 2 2015年01月27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