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5版:省两会特别报道

代表委员谈“浙派民居”改造——

小桥流水寄乡愁

  本报记者 张丽 通讯员 陈勇

  【代表委员名片】

  陈 飞 省人大代表、永嘉县渠口乡珠岸村党支部书记

  萧云集 省人大代表、苍南县文化馆副馆长

  赵伯祥 省政协委员、话机世界通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廖思红 省政协委员、丽水市委常委、统战部部长

  【报告摘要】深入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加强村庄规划和农房设计,切实抓好千村“浙派民居”改造……抓好1000个古村落和10000幢古民居保护,抓好古道、古桥、古井等古建筑保护,加快建设美丽乡村。

  【数字点击】1000个古村落、10000幢古民居

  【代表委员解读】

  老农拄着铁锹,站在金黄的麦垛旁,淳朴的脸庞映衬着身后青砖灰瓦的马头墙,像一幅云烟满轴的水墨画——这幅画面定格在萧云集代表的相机中,这是他2012年在泰顺县东溪乡拍摄的。至今,他还记得这个老农不解的神色:“这房子不遮风不挡雨,马上就要倒了,你拍它做什么?”

  萧云集代表是古村落发烧友。上世纪90年代,他的一组“浙南廊桥有遗篇”的图文报道刊登在《中国摄影报》上,使泰顺廊桥进入人们的视野。此后,他扛着相机,与时间赛跑,为一个个承载着乡土历史文化的古村落拍照。

  这次看到“千村‘浙派民居’改造”被写进政府工作报告,萧云集代表马上将消息发到微信朋友圈,“古村落改造,大家都期待啊。”

  萧云集代表想起曾经到过的一个浙南小村,满眼飞檐黑瓦,宁静安详,令人流连忘返。当地老者再三叮嘱,拍照可以,不要把具体地方告诉别人,他们不希望这份平静被外来者打破。“现在,不少古村沦为商业的附庸。其实,古村是村民的家园,并非为游客而建。”萧云集代表说。

  同样关注古村落的还有陈飞代表。他所在的永嘉县渠口乡珠岸村因永嘉书院闻名,也列入此次改造名单。村民对要不要保护古民居曾有过犹豫,有的说“光线太差,再修也是破房子”,有的认为“城里人住的才洋气”。陈飞代表多次做村民的思想工作:“城里的房子都一个样子,我们村的房子才叫稀罕。”但还是有村民不领情。

  “我知道他们的顾虑,屋里水电怎么布置、厨卫怎么弄、采光不足如何调整……这些都是老百姓考虑的现实问题。”陈飞代表期待,报告提到的这个改造工程能更系统、更具体地进行规划落实,多征求百姓意见,问问他们的心愿,“这样才能让他们住得舒服、开心”。

  廖思红委员对传统村落保护做过调查,并写成提案。“乡村建设是对已有村落元素进行修复和改造,很难像城市建设一样,严格按照规划精准施工,更多的是边建设、边设计、边修改,若按照现有条例,乡村建设仅在规划环节就困难重重。”廖思红委员建议,应修订完善现有的城乡建设体制机制。

  除财政扶持外,廖思红委员期待有关部门完善相关法律规章,允许传统民居合理流转,让社会资本参与传统村落保护。同时,要解决为保留古民居造成建设用地指标不足的问题,政府应给予传统村落相应的用地指标。

  她在调研中还发现,如今,木工、泥工、石工等具有传统技艺的工匠越来越少,制约传统民居建筑保护、修葺、重建,“建议有关部门加强传统技艺工匠队伍建设,开展乡土建筑技术培训指导,培养一批传统技艺工匠和管理人才。”

  “对抗时间的最好办法是信息化。”赵伯祥委员建议,可借助信息技术及相关设备,将古村落文化遗产的各种信息数字化,以实现对古村落文化遗产的抢救保护与宣传。

  夕阳下,赵伯祥委员感慨:“年轻人都爱走出去,但年长的大多想回家。希望经过改造,这些蕴含家乡味道的浙派元素能让更多人找到乡愁。”

  【百姓感受】

  兰溪市水亭畲族乡西姜村村委会主任姜锦良:按照农村“一户一宅”政策,农民建好新房后,老房子将拆除。可有些老房子是先辈留下来的宝贝,希望把一些有价值的古民居保护好。


浙江日报 省两会特别报道 00005 小桥流水寄乡愁 2015-01-26 3760726 2 2015年01月26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