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6版:人文

我省构建学分互认互换体系

终身学习,零存整取

  记者 王婷 通讯员 张枝实

  本报讯 人们常说,知识就是财富。当知识真的如同财富一样,可以存入个人“账户”,实现“全省联网”甚至“零存整取”,攒学分、挣学历,那将是怎样一番情景?

  经省教育厅批准,省终身教育学分账户近日正式成立,具体委托浙江广播电视大学运行。有趣的是,这个“账户”里流通的不是货币,而是学分——从此以后,不论学习者在何时何地,都可以在“学分账户”记录自己各种学习经历,形成终身学习个人档案,并通过认证转换,最终兑换各种证书。

  曾经,要拿到学校的毕业文凭或在培训机构取得职业资格证书,通道都非常狭窄,一般只能选择在一所学校进行学习,或在一个培训机构参加培训,不同学校和培训机构之间,即使是相同或相似的课程内容一般也得不到学分互认。

  “学分账户”成立并有效运行后,这一现象将得到改变——原来的学习“独木桥”将变成“立交桥”。在大学修读课程拿学分,在成人自学考中拿成绩,在工作后凭一技之长拿资质,甚至在社区上老年大学拿结业证明……种种代表知识和能力的“财富”,都能像存钱一样,存入“学分账户”,按一定“汇率”转化为标准化学分,在不同教育系统中自由流通。

  为了实现学分的转换,“学分账户”将建立一个标准课程体系,也就是“学分账户”内部使用的规范化课程,其课程属性包括课程代码、课程名称、课程学分、课程介绍、教学目标等内容。标准课程在学分转换过程中起一种中间“货币”的作用。

  教育机构类型不同,其课程的教学要求、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质量存在着比较大的差异,课程之间不能简单地一对一等量交换,它们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比率,这就是学分当量(折算率),也相当于银行里的“汇率”。学分当量是用来计算与衡量“学分账户”标准课程和各类教育机构课程学分之间差异的重要指标,当进行学分转换时,通过标准课程以一定的学分当量再转换成其他课程学分。

  根据设想,学习者在正规教育和非正规教育过程中获得的学分、资格证书、工作和生活经验及技能,都可以提交到“学分账户”,填写“学分认定申请表”并提供相应的证明,经审核后,完成学分认证,存入到“学分账户”。

  “这是一种借鉴货币银行储蓄功能及特点而建立起来的一种制度体系。”浙江广播电视大学负责人表示,“学分账户”是我省为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搭建终身学习“立交桥”,拓宽终身学习通道,灵活借鉴货币银行储蓄功能及特点,创新终身学习管理体系的一种积极尝试。

  目前,建立“学分账户”制度已成为世界众多国家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趋势。最先明确提出“学分账户”概念的韩国,其“学分账户”甚至拥有学位授予。欧洲的学分转换与积累系统由欧洲相关机构研发和推行,提供了一种在学校间测量、比较和转换学习成绩的方法,创立了一种简化的、易读的、可比较的学位系统。美国的学分互认和转移政策,保障着全美社区学院和各个大学之间的相互衔接。

  据了解,我省的“学分账户”将从教育系统开始,逐步建立课程证书、资格证书、学历证书、学位证书等沟通衔接的制度,构建完整的面向终身学习的学习成果认证框架和统一的学习成果认证体系,慢慢将教育的“零花钱”攒成“大红包”,最终实现省内各级各类教育机构学分互认和互换。

  根据“学分账户”建设计划,下一阶段,省教育厅将成立学分账户管理委员会,负责审定建设方案和规划,协调制订相关政策,对日常工作进行宏观指导。管理委员会在浙江广播电视大学设立学分账户管理中心,负责各项业务开展和运行。各市、县(市、区)教育局依托当地广播电视大学建设分中心,逐渐覆盖全省各地,逐步建立起一个“人人皆学、处处可学、时时能学”的学习型社会。


浙江日报 人文 00016 终身学习,零存整取 2015-01-26 3769665 2 2015年01月26日 星期一